记者 陈司 通讯员 宋永亮 文/图
刘菊妮给卧病在床的丈夫喂牛奶。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情人节送礼物,俺虽然一把年纪了,也赶一回时尚,老伴不会说但能听,俺就送给他一部唱戏机吧!”
喜结良缘
刘菊妮出生于1939年8月,解放后在本村纸厂务工。经媒人介绍,1959年2月与小她3岁的青年赵长套结婚。同年12月,赵长套披红戴花到部队保家卫国。
赵长套勤快能吃苦,深得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好评。在部队服役9年之后,赵长套被安排到河北某县公安局工作。之后不久,一心想回到家乡的赵长套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到老家上蔡,被安排到一家农场工作。婚后,他们生育了4个子女。尽管子女多负担大,但一家人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祸从天降
天无百日晴,人无百事顺。1983年夏天,正值麦忙之际,赵长套突然觉得眼睛看不见了,四肢乏力僵硬。从乡、县到当时的地区医院,都查不出来是啥病。几天之后转院到河南医学院,赵长套不会说话了,也吃不成东西了。无奈之下,刘菊妮只好把沏好的奶粉通过鼻饲送到胃里。
在河南医学院的40多天,刘菊妮一天到晚就坐在病床旁边的凳子上,不敢离开病房一步,悉心照料着丈夫。为此,她没吃过一顿安心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大医院查不出病因,治疗也不见效,眼看着丈夫快不行了,在医生和其他人的劝说下,刘菊妮不得不把丈夫带回老家上蔡。
回到老家,刘菊妮并不死心,她又找来了当地的知名中医诊治,18元钱一剂的中药一天一副,每天再打一小支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赵长套的手脚竟然能稍微动一下,舌头也可以活动了。可是时间久了,赵长套就不想吃中药了,一喂就吐,没办法,刘菊妮在给赵长套停药后,又到邻县西平找了个针灸专家接着治疗。每天吃一副中药,扎一次针,过一回电,40多天后两个人能架着他慢慢走路了。谁知道祸不单行,1984年收麦时节,赵长套的父亲也病倒了。没有办法又借不到钱,刘菊妮不得不同时在家里伺候两个病人,东间一个病人,西间一个病人,东东西西前前后后,刘菊妮忙得团团转。
1984年秋,赵长套的父亲病逝。债台高筑的刘菊妮就贷款买来棺材,安葬了公公。同村人都说她疯了,她哭着说:“我就是带着4个孩子拉棍要饭,也要为老人送终啊!”
不离不弃
躺在病床上的赵长套不能言语,不能活动,只有耳朵还有听力,刘菊妮就坚持天天和丈夫说话。天热的时候,怕丈夫身上起褥疮,刘菊妮就坐在他身边打扇子送凉赶蚊子,隔10来分钟给他翻翻身;天冷的时候,怕他冻着了,就把厚被子全盖到他身上,再灌上一玻璃瓶热水放到他的脚边。
听人说,按摩有利于病人康复,33年来,刘菊妮天天坚持给赵长套按摩手脚,帮助丈夫进行康复训练。
因为赵长套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运动功能,连咀嚼也没有什么力气了,刘菊妮就坚持天天喂他面条或者流食。消化功能退化了,她就让他一日多餐,牙口不好了,一包奶粉她分成三次给丈夫冲服。怕丈夫心里烦闷,刘菊妮就用儿女们给的零花钱买了部唱戏机,每天《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大祭庄》、《秦雪梅吊孝》、《李豁子离婚》等经典戏曲轮番播放,老唱段听腻了,刘菊妮就让孙辈们下载新的唱段。在一段段优美的唱段中,刘菊妮就这样陪伴着自己的丈夫,看花开花落,睹四季轮回,多年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苦难使人备受折磨,然而对于赵长套、刘菊妮的子女来说,更是一种磨砺。如今,4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7个孙子、孙女也已长大成人。儿女和孙子、孙女只要有空,便来到老人床前,给老人捎些好吃的,给他讲讲村上的和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虽然老人不会说话,但听着听着,老人的眉眼里就会露出笑容,这也是他们全家最开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