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6年01月20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协调发展理念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6-01-20 07:34:56  

 

旦明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到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自觉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随着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到“深水区”,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今后五年要攻克的难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庞大,目标艰巨,任务繁重,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要站在协调发展的高度,认识把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进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既要实现物质丰裕,又要做到精神丰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追根溯源,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听广播看电视、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都属于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是政府保障的底线,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需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做支撑,通过体系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两个文明”建设更加协调平衡。

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两个文明”并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不相符。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是必要的,但在经济总量做大以后,“两个文明”建设要注重协调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土壤,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因此未来五年里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要通过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协调理念协调机制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覆盖全社会的庞大工程,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基础条件和基本载体是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需要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众多资源,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通力合作,树立协调意识,避免出现“九龙治水”、“ 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因此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更加凸显,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性质的制度来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2015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由文化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协调机制的作用就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各相关部门树立协调意识、大局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政策制定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发挥公共文化政策和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协调机制是协调发展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科学化、制度化的生动体现,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重在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注重补短板、兜底线,实现协调平衡、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标准化、均等化的表述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标准化是手段,均等化是目的,中办、国办出台《意见》时一同下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为体系建设明确了服务范围、程度和质量要求,提供了指导和遵循,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化,这也是协调发展理念对文化建设协调平衡、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所以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重点在于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确保人民群众不论区域、民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能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要向城乡基层、老少边穷地区、特殊群体倾斜,从规划、财税、资源配置、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均衡发展,减弱“木桶效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点重心下移,向基层倾斜,实现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协调均衡发展,不仅是对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供与需”注重协调发展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二字突出了体系建设的公益性质,应该由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但不能简单理解为政府唱“独角戏”,从体系建设的投入、管理、效益等角度看,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公共财政不宜大包大揽,应该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要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达到协调平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多样性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在供给主体定位上需要协调平衡,而且在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上更要注重协调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协调平衡的问题,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要实现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协调平衡,推行“菜单式”供给方式,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要结合时代进步,“现代”二字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要彰显现代特色,供给内容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实现协调平衡,既要让读书看报、听地方戏等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保障,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让最新、最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人民群众,特别是让习惯“微时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的广大青年群体享受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所以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协调发展,让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文化雨露的滋润。

                  (作者单位: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