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12月2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 车

发布时间:2015-12-29 08:27:40  

王太广

牛车曾经是农村的一道风景,也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渐渐地消失了。但牛车在农耕文明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无法让人忘怀的。

俺生产队有一挂牛车,是木轱辘(也有铁轱辘的)。车轱辘是由一根根榆树木头作支撑,从中间向周围辐射组成一个大圆圈,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人称“花轱辘”。车轱辘上钉满了一片片铁瓦和一根根像蘑菇头状的钉宝盖。车轱辘长时间与地面磨擦,铁瓦和铁钉被磨得锃光瓦亮。车轴是用枣木做的,枣木硬,承受力强,不易断裂。车架长一丈,宽五尺,车轮的直径近三尺。整个车是由两个木轮、一根木车轴、两根车辕杆、两个车帮、车底板组成的。车牵引、绑缚、固定等方面虽显得原始,却充分运用了杠杆、滑轮、轴承等机械和力学原理,具有构造简单、结构合理、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稳定性强的特点,在设计和使用上充分体现了“以牛为本”的概念。

牛车很笨重,两三个劳力也不见得能拉动一辆空车,就算是拉动,人也会累得呲牙咧嘴、汗流浃背。每到使用牛车的时候,我看见韩凤岗爷爷先从牲口屋里牵着黄老犍的牛鼻圈绳子出来,然后把牛往长长的车辕里一推,把车搭子放到牛背上。拿出有一尺半长、“人”字型粗树杈做的牛轭稳稳地放在牛的脖颈上,与牛轭相连的套缏子也理顺好了,为了防止牛贪吃不专心拉车,给牛嘴戴上个用竹片编织的半圆形“牛笼嘴”用细麻绳系在牛的后脑勺上,就像人戴口罩一样。之后,再拉一根皮带往牛屁股后面一兜,牛车下坡时便于牛往后坐,减少冲力。在牛前腿后面的牛套绳上有一根下垂的细麻绳,凤岗爷套车时总会让我钻到牛肚崩子下面递给他,他曾对我说这是“肚带”,相当于人的裤腰带。驾辕的牛套好后,凤岗爷再给前面两个跑梢的牛分别套绳。有一根撇绳(也叫缰绳)拴在拉里套(即左边)牛的嘴部,绳的另一头拴在车辕的左边,当牛走偏方向时就拉它,以确保牛车行进的正确方向。

牛车整天闲不着,不是下地拉庄稼,就是送粪;不是拉煤、拉石头,就是运河沙、运粮食。牛车行走在乡间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上,虽然颠簸,也算较为稳当。牛走路很慢,也给凤岗爷养成了好脾气,牛车随着牛的步子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凤岗爷戴着草帽坐在车耳板上,怀里抱着系有红绸缎的鞭子,不时“叭叭”甩个响鞭,给人以娴熟、悦耳、流畅的感觉。伴着牛铃铛 “叮当”地响声,显得悠然自得。他的两腿摇来晃去,有时还打瞌睡,偶尔嘴里冒出一句“哈”、或“吁”、或“喔”的吆喝声。牛好像听见了也好像没听见,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不时“哞”地叫一声,仍踱着稳健、刚劲、有力的四方步,不紧不慢地沿着道路前行。牛车轧过之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车轴发出“吱吱扭扭”的响声,像一曲古老的小调,在悠长悠长的乡村土路上回荡。

凤岗爷爱惜牛,更心疼牛,他从不随便抽打牛。牛也很温顺、很下劲,遇到载重爬坡时,三头牛都是全力以赴,拉紧绳套,既使摔跟头也会站起来继续爬。有一次,牛车拉粪时,车箱上支着高高的粪栅子,几个年轻社员只管往上装,装得堆尖,牛也不哼声,车也压不垮,沉也照样行。当牛车进入庄稼地后,车轱辘陷进松软潮湿的地里很深,难以前行,凤岗爷一挥鞭子,牛就拼命地拉车,瞪着双眼,四蹄弯曲,喘息的口中冒着白沫。他怕牛累坏了,自己也到车后边使劲地推,当看到牛实在拉不动时,就让牛停下来歇歇再拉。

因为有了牛车,乡亲们省了不少事。凤岗爷每次出门前,总会跟邻居打下招呼,问一声谁家需要捎带什么,谁去就让谁趁他的牛车。如果在路上看到本村的或认识的熟人,他会热情地喊人坐他的牛车,也有年轻人嫌牛车慢,不愿意坐。麦收前夕,不少农户的人家都要去集上买镰刀、草帽、筛子、簸箕等器具,只要碰见凤岗爷的牛车,就会连人带东西都装到车上。过年时,牛车往哪个方向去,准会有走亲戚的人顺路趁车。那时候我还小,去姥姥家就趁过他的牛车。记得出发前,凤岗爷在牛车的轴承上滴些香油使之润滑,还把车厢用笤帚扫得干干净净,鞭子上绑着红缨子、牛头上缠着红布条,车帮上贴有红对子。等车上的人坐好了,凤岗爷才从牲口屋门口赶着牛车慢悠悠地出村。我坐在牛车上,也感到很风光。

后来,俺队买了胶轮马车,牛车弃之不用了。有一次,我到凤岗爷家,在他家的房檐下发现了不朽的牛车轱辘、车轴等物。我问他放这干啥。他语重心长地说了句:“吃水不忘挖井人呀!”凤岗爷爷的这句话犹如一鞭子,抽打在我的记忆深处,唤醒了我沉睡的回忆,是啊,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应该忘记的还有很多很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