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经创造了车。4000年前奚仲发明车辆,禹王举奚仲为“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奚仲利用平舆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继承祖上制车的娴熟工艺,研制出一种有顶盖、供贵族“所居”享用的车辆“舆”,后世崇奚仲为造车的鼻祖。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改进,宋时已出现了一种有固定模式的“太平车”。这种车能载重,且行走平稳,用3至7头牛拖拉,主要用于载货,一直沿用到近代,成为中国车辆的“活化石”。
太平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主要使用于我国平原地区。太平车有车篷、车厢、轸木、内外把、车轱辘、车轴等主要铁铸件、构件组成,坚固耐用,一般载重两吨左右,行驶安全平稳。它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对现代车辆的制造工艺产生了重要作用。平舆因土地平整,自宋朝以来一直是我国各种车辆的制作地,太平车、木牛、辕车、轿车等传统车辆制作的专门作坊、工厂众多。
太平车制作技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独特的选材与备料。选备料分为4步:1.木材的挑选。于冬季采购无虫蛀、枝干笔直的国槐、桑树、榆树、椿树为原料。诸木料中槐树、桑树最佳,榆树、椿树越大越优,故当时的木工有这样一句话:“椿榆槐,抱满怀。”长度则要求在
目前,太平车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佳瑞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