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爱照亮山区孩子们的未来
——记确山县瓦岗镇刘老庄小学青年教师杨彧娉
记者 杨晓晖 李中海
深秋时节,大山深处,层林尽染。
经过一路的颠簸,在确山县瓦岗镇最偏远的刘老庄小学,记者见到了采访对象——80后的杨彧娉。
2010年9月,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彧娉放弃了县城优越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刘老庄小学。
“也没想太多,只想锻炼一下自己。”说起当初的选择,她笑着解释。
虽早已做好吃苦的准备,但山区小学艰苦的环境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墙皮脱落的教室里摆放着简陋的桌椅,没有操场,破旧的大门几乎就是一个摆设……更要命的是:饭,要自己做,水,要去村里水井里打,而且一星期只能回家一次,这让身为独生女的杨彧娉一时难以接受。
“打过退堂鼓,想过放弃。”她坦言。一想到要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她确实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正式报到那天,一下车,几十个孩子立马把她围住了,亲热地叫她“老师”,并手忙脚乱地帮助搬行李。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她明白,这样的山村小学太需要老师了。
由于毗邻大山,经常有不守规矩的小动物光临学校,这对杨彧娉来说很头疼。“从小就害怕鼠、蛇之类的动物,加上经常停电,晚上根本不敢出门。”她说。
怕归怕,但工作、生活还要继续。在父母的鼓励下,经过两个月的自我调整,杨彧娉渐渐适应了山区的生活,也和同事、孩子们打成一片。
从此,爱笑、爱美、爱玩的她吃也清淡、穿也素雅、心怀淡泊,因为她知道,选择了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就是选择了平凡。
学校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只有语文和数学。一次,一个孩子好奇地问她:“城里的小朋友上体育课吗?体育课都学些什么?”这让她萌发开设文体课的念头。初来乍到的她找到校长,建议开体育、舞蹈和阅读课,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并毛遂自荐当老师。她的提议得到校长大力支持,并鼓励她放手干。一个月后,刘老庄小学破天荒地有了阅读、体育和舞蹈课。
“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很喜欢,给学校带来新气象。”说起开设文体课的好处,同事们都说杨彧娉让原本乏味的学校“活”了起来。
在担任两个年级课程的同时,杨彧娉还努力上好文体课,这让校长很感动。为了支持她,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挤出钱添置了一些课外读物、乒乓球和羽毛球。
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保守,大多数学生基础很差,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杨彧娉费了不少周折。
“首先得让孩子们喜欢我,如果孩子们不喜欢哪位老师,孩子们会排斥这个老师的课。”杨彧娉说。于是,从第一节课开始,她就对学生们说:“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后,我是你们的姐姐。有不懂的问题或需要我帮助的事,可以随时找我。”课堂上,她真诚地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尽量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下课了,她就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玩耍。慢慢地,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她,什么事都喜欢和她说。
班上有个女孩,她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父母还重男轻女。了解这一情况后,杨彧娉经常陪她聊天,还把自己的新衣物和零食送给她,并多次登门做其家长的思想工作。最后,孩子感动地喊她“妈妈”,家长也激动地说:“孩子遇到你,真是她的福分。”
为提高教学质量,杨彧娉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向老教师学、上网学,并学以致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很多孩子家长平时忙于农活,没时间监督孩子学习;有些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没能力辅导孩子。为辅导好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她都会陪着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再让他们安全离校。每个周末,她都会安排同村高年级的学生辅导低年级的学生,再对“小老师”的辅导情况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进行奖励。
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成绩越来越好,杨彧娉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全镇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她先后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每学期,确山县在全县组织年级抽考活动,一般情况下,会抽取每所学校年级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但是,在每次抽考中,杨彧娉所带的班级学生都是100%被抽中。因教学成绩突出,来到了刘老庄小学第二年,杨彧娉就被推荐为学校教导主任,主抓全校教学质量工作。2014年,她还荣获“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工作能力和责任心非常强,既是班主任,又是
大爱无言,润物无声。杨彧娉用心作犁,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着温暖和智慧的种子,同时也收获了孩子们对她的爱戴。
每周一开学,学生们都会给她带些“好吃的”,有时是几棵蔬菜,有时是一把花生,有时是一个苹果……孩子们虽小,可已经会用自己的方式报答老师了。
由于学校地处风口,冬天寒风刺骨。有一年,她的手冻得“惨不忍睹”,只好带着手套上课。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讲台上竟放着十几瓶孩子们带来的冻疮膏,看到此景,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5年来,虽有多次调离的机会,但杨彧娉不为所动,她说:“每每看到山区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和家长质朴的期盼,我无法舍弃,因为教师是我永远无悔的选择。”
不惜汗水撒禾土,为求稻菽遍地香。这就是杨彧娉,一名平凡的乡村老师,她用执着的坚守诠释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用爱和青春照亮了山村孩子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