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情怀只为民
——记市人大代表、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孝忠
记者 杨晓晖 张宾
村内客运站,村头工业园;家家自来水,户户沼气建;门口水泥路,两侧植花草……近日,走进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眼前的景象让记者丝毫感觉不到身处农村。
“这都是王书记的功劳啊!”在村头,一位村民感慨地对记者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17年前,洼王村还是个“告状跑到省地县,上访去过国务院”的乱村、穷村,也是有名的用水、上学、出行都困难的“三难村”,更是出了名上访告状的多、偷鸡摸狗的多、打公骂婆的多的“三多村”。
1998年3月,全村老少爷们一致推选王孝忠当村党支部书记。
“说实话,真不想蹚这‘浑水’。”说起当时的想法,王孝忠坦言:“又乱又穷,没法干。”
虽不情愿,可看着大家信赖的眼神,他既纠结又很感动。思来想去,决定接下这个重担。“谁让咱是党员呐。”他说。
为打开工作局面,他决定从“三难”问题入手。
以前的洼王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雨天时,地里的粮食拉不回家,群众只能肩扛手抬。为此,他怀揣干粮和可行性报告往返县城与乡里,一连跑了40多天,终于从县扶贫款中挤出资金给村里修路建桥。之后,他又多方争取资金,把5条环村路全部修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修通了洼王村至湖岗集2公里长的水泥路,连通了省道开(开封)龚(龚家棚)路。2006年11月,他又把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前,让几辈子人“公路铺到家门口”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为解决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2000年,他四处奔波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新打机井50眼,随后,又陆续筹资300万元,兴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和安全饮水工程,让群众彻底摆脱了“生产靠天等雨”的被动局面,并让吃着苦碱水长大的洼王人喝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由于洼王村一直没有学校,村里的孩子上学要跑到外村去,每到下雨天,孩子们苦不堪言。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断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在他的努力下,一所全新标准化的洼王小学平地而起,结束了该村世代无学校的历史。
为了让群众过上富足的日子,王孝忠没少费心思,自上任的第一天,他就结合洼王村实际,积极实施三项富民工程,一是良种产业化工程,通过与种业部门合作,建成2500亩产、供、销一条龙的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引导扶持村民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业,发展年出栏5000头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蛋鸡养殖示范户10家、肉鸡规模养殖户14家。三是兴办加工企业,与荣光鞋业集团联合,建成了洼王村分厂,安置250多名村民就业,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挣到钱。
此外,为提高群众致富能力,他邀请专家、购买种养书籍、组织观看致富课堂等对村民进行培训。同时,为倡导农村新风,他组建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妇女禁赌会等组织,并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农户”、“新型农民”等评选活动。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王孝忠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当好全村的带头人,就得一心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就得公正清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就得大公无私,不怕吃亏,乐于奉献。
村里建桥修路时,一个亲戚找他提出承包工程,并许诺给他好处,他毫不客气地回绝。县里奖励他个人的26000元,他也一分不剩投到村室建设中。荣光鞋厂每月给他4500元的酬金,他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对此,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正人先正己,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次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丧失一次民心。”
附身沃土锲春秋,丹心一片见真情。没有豪言壮语,多年来,王孝忠只有留守一方、造福一方的赤诚,用辛勤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乱村、瘫痪村,如今变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富裕、和谐、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