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11月23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女娲洞

发布时间:2015-11-23 07:37:15  

 

         王万江

       早有耳闻遂平县有女娲遗迹,其最初所居住的山洞就在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今天的嵖岈山镇境内。那里是个风光旖旎、景色特异,以整个山崖皆红石而闻名全国。据传,该处红石是女娲炼石补天遗存的见证。女娲洞就在红石崖村西南一公里许的风山北麓。近日,笔者有机会去一探究竟。

       为有所获,特意请女娲文化最初考查和研究者、当地土生土长、德高望重的76岁退休教师张俊亭好友作伴。

       那天,我一早从遂平县城出发,到嵖岈山镇原人民公社旧址西侧,找到张老师家。他骑电动车,帮我借一辆自行车,沿新修的水泥旅游山路,朝西南方行进,行程约4公里,到了仅有60多户的蝎子沟自然村。不少村民都是张老师学生,因而受到热情接待。稍事休息后,我们向西南方的羊肠小道走去。路上,我们拨荆棘、拉藤条、扶树木,艰难地一步步向上攀登约一公里到达距山顶四分之一处,这时已11点多。面前“女娲洞”的标示牌映入眼帘,噢,向往已久的女娲洞到了。

       陡崖峭壁上的天然石洞,洞口向北稍偏西南方向。高约3,宽2多,半圆形。正对洞口中间、与洞壁垂直距离仅几十厘米处生长着一株直径约30厘米、主干高1.4多的构树。令人称奇的是树干顶端向东西(左右)形成两主分枝,尤如倒立人对称叉开的双腿,分杈点朝外(北)处有一树瘤,好似肛门形态;主干内侧距地面约80厘米,有一长约20厘米的自然疤痕,极像女性生殖器;朝南生长的枝条紧拂洞壁,整个树冠遮着洞口,盛夏的中午前后如“遮阳伞”,有风、雨、雪时就是洞的“护檐”,谁也不知道它生长了多少年?

       站洞口向外看,近前方至沟底多种杂木遮天蔽日,透过缝隙,隐约看到山脚下正前方有炊烟,听到鸡鸣狗叫;对面起伏山峦如“大围墙”,东紧挨崖壁,西为山冲,背靠山峰。

       洞分内外两个。外庭洞顶高3多,穹窿形,有陈旧烟熏痕迹。地面较平,向内稍倾,明显经人工平整过。前后20多米,东西宽近20,约40平方米。我俩站里面很宽敞。地面西南角敬着一尊高20多公分的女娲彩瓷像,前面有香、纸残留,一堆烟灰。

       与内洞相连处,两人贴身蹲行挪动或一人弯腰可进内洞。张老师说,该处原来较小,是他2001年带领蝎子沟村民,用两天开凿拓展的。

       内洞先向斜下方约8,再东南西北延伸约20,其中有一泉池,冬温夏凉。

       女娲洞在抗战时期,曾保护过抗日军民。解放战争年代,是当地村民避难所。多少年来,还是人们放牧、拾柴、采药等纳凉、避雨或休息的地方。

       该洞附近的山沟间,还有女娲抟土造人的黄脸场、儿女歇息玩耍的蝎子沟、炼石补天的红石崖。历史传承下来,如此命名几个村子,聚集在同一山崖涧溪旁——走遍全国各地,也不会遇到几处。

       从洞口东南角,沿七八十度的峭壁,手脚并用,约半小时工夫爬上山顶,即为风山寨。据传,是女娲造人后,由那些阴阳人们建成,用来祭拜天地神灵和女娲与风姓族人商议大事,更是防止外部族或野兽入侵的“堡垒”。寨门朝东,门外是一条山脊。寨内有多处方形房基。门内东北角有眼石砌水井。至今残垣断壁仍在。石墙宽处有2,高约3,依山就势而建,方圆逾1000平方米。

       原路返回到存车处已中午1点,又顺路瞻仰了九龙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和李先念等三军在红石崖村的会师泉(井)。③2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