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 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市扶贫办副主任杨光10·17扶贫日答记者问
从2014年起,我国把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全国“扶贫日”。值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来临之际,市扶贫办副主任杨光就精准扶贫、扶贫攻坚等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杨主任您好!请您就扶贫日简单介绍一下好吗?
杨光: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我国把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也是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在我国,“扶贫济困”有着深邃的思想基础、丰富的实践行动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怀着最真挚、最崇敬的心向社会各界郑重倡议: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一起参与到第二个全国“扶贫日”活动中来,慷慨解囊,纾困解难,献出一片爱心,点燃一盏希望。我们相信,您的关爱和善举,将让弱者不再孤独,让贫困者不再无助,让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蔚然成风,让贫困群众与您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快乐的美好日子!
记者:我市目前的扶贫开发状况是怎样的呢?
杨光:全市辖8县1区,共有行政村2164个,农业人口500万人。全市现有6个贫困县,其中3个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上蔡县、平舆县、确山县)、3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泌阳县、汝南县、正阳县)。2014年底,全市按照国家确定的2736元贫困标准进行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贫困村798个,贫困人口72.59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4%,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0%。我市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山区、库区、低洼易涝区和偏远地区,其中确山县、泌阳县、西平县、遂平县、驿城区五县区的山区和库区的24个乡镇、194个贫困村有近18万贫困人口,上蔡县、平舆县、汝南县、正阳县等平原地区有近54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不健全,人口综合素质低,产业发展滞后。通过2014年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7437元增长到2014年的8270元,增幅11%;贫困人口由72.59万人减少到60万人,减幅近16%,贫困地区群众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贫困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记者: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略,那么什么是精准扶贫呢?
杨光: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要做到精准扶贫,就必须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记者:为什么要实施精准扶贫呢?
杨光: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真正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精准扶贫势在必行。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扶贫开发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为什么要进行扶贫攻坚呢?
杨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记者:我市扶贫攻坚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呢?
杨光:做好我市的扶贫攻坚工作,我们将按照“四个切实”(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要求,实施“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措施,落实“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计划,“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首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统揽全市扶贫攻坚全局。建立以发改委等18个行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扶贫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长任总召集人。出台《驻马店市“十三五”扶贫攻坚实施意见》、《关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意见,编制《2015~2020贫困县脱贫规划》、《2015~2020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行业部门建设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规划》、《驻马店市“十三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等文件,引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
其次,明确了以后每年脱贫目标任务,全市各级层层落实减贫责任,实行县区、乡镇和定点帮扶单位党政一把手及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落实、组织领导和绩效考评。
第三,我们积极开展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探索建立了县区沉淀财政资金用于小额贷款和互助资金项目担保资金机制,目前全市共筹集扶贫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800万元,可撬动2.8亿信贷资金,为贫困户和企业提供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改革扶贫开发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和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
第四,切实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产业集聚就业一批。立足资源特色优势,着力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轻纺、建材等支柱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二三产业。目前,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3万人,其中有1.1万人因稳定收入带动全家脱贫,脱贫人口达4万人左右,占每年脱贫人口的33%。二是通过发展产业致富一批。全市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1.2万家,每年可带动贫困户3.5万户左右,其中脱贫农户9000多户、脱贫人口3.7万人,占每年脱贫人口的30.8%。三是通过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大力实施全面技能振兴工程,通过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培训,有一技之长自主创业的每年有1万人左右,其中创业成功为2500人左右,带动全家脱贫,脱贫人口12000人左右,占每年脱贫人口的10%。四是外出务工脱贫一批。全市到外省市外出打工就业或在本地从事服务业,每年约有8000个贫困户脱贫,脱贫人口3.3万人左右,占每年脱贫人口的26.2%。
通过以上工作措施的实施,力争我市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使现有6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9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甩掉贫困县帽子,现有70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市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