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卫华 张国强
近期,驻马店市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改革正在各县区紧锣密鼓、如火如荼进行,市、县两级先后组织召开座谈会、督导会、约谈会等改革推进形式。笔者认为,应该说多数县区、部门都能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稳步、强力推进,但也有些现象、有些情形耐人寻味、不得其解。
改革箭在弦上,岂能“左顾右盼”。试点先行是改革的一大特点,虽然上级改革政策很明确、方案很具体,难免有些失落,单位的“一把手”和领导层有没有勇气推动改革非常关键。但一些县区之间不是“争着比着干”,而是“争着比着看”。观望和攀比心理居上,看左邻右舍对改革的态度、进度,比同行故友推改革的力度、尺度。选个试点单位,推来让去“比登天还难”,别人啥样咱也啥样,抓得紧了就动动,抓得不急就缓缓,看你推进多少我就推进多少,“雷声大、雨点小”,都不情愿先行先试、冲锋在前、敢于当先。改革从来都是典型引路、统筹推进,个别单位和部门之间却是“看着干”、“让着干”,“你打头阵我跟进”的表态、“你不出力我就没法干”的抱怨心态恰恰是当前交通执法改革的最大障碍。
改革箭在弦上,岂能“瞻前顾后”。被确定的个别试点单位有时只知道亦步亦趋,凡事都要找个出处,谨小慎微、生怕出错,拖泥带水、畏首畏尾。特别是县区级改革启动以来,涉及改制的人员不理解、闹情绪,不断向上级部门反映,影响了我们对改革的信心和认同度。甚至有些政府领导及行业主管部门总是以“顶层设计不到位、不完美,基层落实缺指导”为借口,索要现成的经验和做法。长此下去,给人一种“纸上谈兵”和“等、靠、要”的感受。
改革箭在弦上,岂能“选择执行”。有些地方出现“合意的就抓紧干,不合意的就扔一边”的现象。省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改革主管部门为有效推动改革进程,提出2015年8月31日前完成任务者,奖现金300万元;9月30日前完成者,奖现金200万元;10月31日前完成者,奖现金150万元;11月30日前完成者,奖现金100万元。不能按改革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者,要对后进单位项目建设资金进行处罚等措施。个别单位基于功利的思考,要么把改革举措简单化,导致改革走了形式、挂了牌子、变了样子。要么把改革概念宽泛化,把一些日常工作也纳入进来,试图在改革红利中分得一些“奶酪”。
实际上,全面推进交通执法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诸不知,时至今日,市级交通执法体制改革完成后,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但改革没有退路、不改不行,不改革只会在老问题上累加新问题,阻碍公正规范执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
开弓没有回头箭,箭在弦上无退路。该改的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不能瞻前顾后、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时间拖久了,既影响改革的效果,也影响队伍的稳定。要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当地现有实际和涉及改制人员的后顾之忧,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使改革积极稳妥、持续不断向前推进。要掌握好改革的节奏、控制好改革的风险,最大限度使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实际、符合改革要求,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不能来回折腾“翻烧饼”。
观操守在利害时。随着重大改革任务全面铺开,“改革阵痛”和“震荡效应”将会进一步显现。如前文提及的“比着看”和“让着干”都是脱离实际的表现,这很容易造成“懒政”、“怠政”、“内耗”,到头来只是做了“瞎包事”、干了“无用功”。改革不会一帆风顺的,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涉及面很广,会触动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笔者在访谈中仍发现一些人在“左顾右盼”、等待观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凝聚共识、赢得多方支持,必须稳扎稳打。只有我们脚踏实地地干,将改革部署与各地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把“看准了的大胆试,精准了的大胆闯”,今天这句话仍然成为各地各部门应有的改革状态。我们相信,只要改革“在状态”,再硬的“骨头”也会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