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给世人看看,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残疾农家女,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残疾农家女:用文字书写人生
记者 温培雅 通讯员 王有震 郭玉霞
她幼年患类风湿病,后来又发展成骨股头坏死,生活无法自理,成了二级残疾人。面对命运的挑战,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人生道路上执着追求人生的真谛。
她只读过6年书,但刻苦自学,撰写的小品《产房门前》在2012年驻马店市曲协举办的“喜迎十八大”征文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被《盘古风》杂志刊发;戏剧小品《亲情是良药》在2013年驻马店市曲艺作品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还被《驻马店曲艺专刊》刊发;2014年相声《贫与富的我》被《盘古风》杂志采用。
她就是家住泌阳县官庄镇岗上村茨园组,今年48岁的王爱红。她身残志坚,用奋斗描绘出了绚烂的别样人生,让我们在感动中震撼。
挫折:不幸的童年
王爱红7岁得了类风湿病,虽然药没少吃、钱没少花,可病情仍在发展,在她升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因病辍学了。
在校那6年时光,是她一生值得回忆的历史。她上学时是班干部,虽然有病但学习成绩优秀,考试成绩在班里都是前3名,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别是她的作文,老师经常拿她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
她清楚地记得上初中一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可爱的家乡》,老师用曲线画出每个优美句子,并在评语里写道:“只要努力,前途远大!”她看了之后,心里特别高兴,心想:我一定好好上学,将来考上大学当一名作家。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在上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她全身的各个关节都疼,父母看她日渐消瘦,就劝她辍学,在家好好治病,等病治好以后再上学。
她辍学后,父母四处求医,听说哪里能治就上哪儿去治病,但是无济于事。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她的手指、脚趾都已变成畸形,两腿强直,虽然勉强能走路,但是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自尊心很强的她,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她不愿意再出家门,就在家里帮着母亲刷碗、扫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里穷,也没钱买书,只有一台收音机陪她消磨时光,让她听听新闻,知道一些外面发生的事。她如饥似渴地到处借书看,偶尔借到一本就欣喜不已,感受到了文字巨大的魅力。
刚辍学时,她曾经多次想过,如果她的病治好了,就重返校园,好好学习考大学。假如治不好,她决定了却残生。
后来,家人凑钱把她送到郑州的一家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她的病情得到缓解,当时花费了近3000元。20多年前,这笔钱对农村家庭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她知道这些钱一部分是大姐给的,大部分都是借的,她要是一死了之,父母年迈体弱,这笔账由谁来还?就这样,她为了还债和不伤害亲人们的心,决定顽强地活下去。既然要生活下去,就不能老在家里连累家人,必须自食其力。
奋起:自食其力做生意
24岁那年,王爱红结婚了。她在丈夫禹建中的支持下,拖着病残的身体到官庄街上租房开始做生意,经营种子、农药。
她诚实守信,价格公道,渐渐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懂事的女儿初中没读完就主动辍学在家,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帮忙招呼生意,帮助父母撑起这个在苦难中挣扎的家。
虽然赚钱不多,但是她毕竟能自食其力了,心里好受多了,她由原来的内向不爱说话变得乐观爱笑了。但是,不幸再次降临。
打击:负债给儿子治病
2004年,王爱红生了一个男孩,孩子的出生给他们一家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让他们一家从此遭了大难。
儿子出生后就严重缺氧,同时患珠网膜下降出血,5个多月又发现患有先天性白内障,3岁多又诊断出患孤独症。
为了给得贲门癌的公公治病,家里已经债台高筑。患脑血管病、胃病20多年的婆婆已经81岁了,常年药物不断。
顾不上悲伤,王爱红为了拯救儿子的生命,亲朋好友和邻居能借的都借了,丈夫和婆婆一起“南征北战”给孩子治病,先后在驻马店、郑州、上海等地大医院住院。祸不单行。儿子刚刚从上海治病回来,王爱红的左腿已经走不成路了,到医院一拍片,才知道原来是左髋骨头坏死了。姐妹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一起凑钱送王爱红到全国最好的医院去做手术。
2012年底,饱受苦难的王爱红在姐妹和家人陪同下,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检查后告诉她:“要想完全恢复功能,需要对左髋、两膝关节做手术,整个费用需要几十万元!”王爱红听后摇摇头说:“条件有限,只做左髋,其他就算了。”一个全髋置换手术,花费了11万元,使她这个本来就负债累累的家庭更加窘迫。
追求:生活不能没有梦想
被重重苦难压得喘不过气的王爱红用看书来减压。看得多了她就想,如果把乡村发生的新鲜事儿写成小品、相声那该多好。忙碌之余,她学会了使用电脑,把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感悟一一记录下来,以此排解生活的烦恼和心中的苦闷。
白天她拖着病残的身体在门店做生意挣钱,晚上坐到床上,腿上垫个硬书本写东西。因为身体不好,她无法趴在桌子上写字。一开始写的小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河里先救谁》,写好后她向擅长写小品的老师请教。“语言很好,但主题不新。”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她。当天晚上,她看到《焦点访谈》报道因为B超鉴定男、女性别,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对B超鉴定性别者要严厉打击。在她生活的农村,老人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根据这些所见所闻,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小品《产房门前》。“选材选得好!”老师看后连连称赞。王爱红笑了,她找到了生活的目标。
几年来,她相继创作了小品《产房门前》、戏剧小品《亲情是良药》、相声《贫与富的我》、小戏《家有自闭儿》等,并屡屡获奖。目前,她正着手创作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王爱红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对人生充满了信心,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奇迹,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