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 玉 文/图
图为杨德志与家人近照。
近日,记者在西平县师灵镇苍王庙村,见到了93岁的抗战老兵杨德志。老人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有过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一段传奇人生。
听记者说明来意,老人凝神想了一会儿,似乎重新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笑着向记者说:“我生于1922年,读过几年私熟,脾气有点倔,今年93岁。193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外出回家时突然被抓去当壮丁,先被抓到芦庙区(现在的芦庙乡),后被送往西平县城入伍,训练中因感觉身体不适,夜间偷偷跑回家。1938年初,我听说本村的杨青波(小名杨本,当时在国民党的部队里当营长,驻军在台儿庄)回来探亲,于是就和同村的杨秀根、杨盘根、杨顺安一起找到杨青波,说愿意随他去当兵,保家卫国。于是,杨青波就带着我们几个回了部队。”
老人讲着讲着,站了起来。看得出,老人身体状况不错,身板显得硬朗,一举一动仍显示出军人作风。
说起打日本鬼子这事儿,老人更加激动了,他有力地挥动着手说:“正要和你说这事呢,因为我当兵后正好赶上了打日本鬼子。”
老人说:“谁说不是啊,不过这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打日本鬼子的好机会,我早就恨死日本鬼子了!还是接着说吧,我们当兵的时候,台儿庄战役正打得激烈着呢,我们到部队后仅仅住了一夜,一会儿也不敢停留,第二天就上了战场和日本鬼子进行了正面交战。当时,我们到达台儿庄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5军110师329团3营7连。在台儿庄火车站,我们和日本鬼子打了一天一夜,最后还是接到撤退命令了。但是,就在这场战斗中和我一起去的杨秀根、杨盘根、杨顺安都战死了……”
杨德志向记者说:“还是说我印象最深的那场台儿庄战役,真是惨烈了,炮声一直没有断,到处都是尸体,有战友的也有日本鬼子的,惨不忍睹。”
不等记者接话,老人猛地站起身,用力挥动着双拳大声说:“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也是一辈子难忘的场景。看着战友、看着一起来的伙伴儿一个一个地牺牲,心里对日本鬼子的恼怒和愤恨别提到啥程度了,真想把他们一个一个生吞活剥,快点把他们全部消灭,所以我虽然是刚上战场,但是却一点也没感到害怕,还和战友一起打死了好多日本鬼子。”
杨德志说,他们的部队撤出战场后来到湖北应县休整,半年后又到湖北花园休整,不久就开赴河南的邙山。他们驻扎在黄河南岸,日本鬼子驻扎在黄河北岸,两军就这样隔河对峙,各自固防黄河沿岸,还不时地向对方开冷炮、打冷枪,这样过了一两个月后他们就撤退了。
接着,老人还向记者讲述了他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举行战场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1949年,他由于在修建康藏公路时表现突出,1950年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班长,1955年5月复员, 1955年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后来在村里当过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1981年从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
正当我们说起其他的闲话进行聊天时,老人的家人从屋里拿出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老人获得的奖章和纪念章,还有一本由彭德怀签暑的复员证。在复员证上,记者看到上面写着“立三等功一次”的字样。
“我们一家以及孩子现在过得很不错,我真的很满足了,因为当年我和日本鬼子在一起拼命的时候,甚至就没想到还能够活下来,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尤其是党和政府更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每年还给我们发补贴,看望慰问我们,真的很感动啊!”杨德志说。
人物档案:杨德志,男,生于1922年,现年93岁,西平县师灵镇苍王庙村人,读过私垫。1938年3月入伍,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5军110师329团3营7连。他们到部队后住了一夜,第二天就上了战场和日本鬼子在台儿庄火车站激战一天一夜。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举行战场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1949年,他由于在修建康藏公路时表现突出,1950年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班长。1955年5月复员。1955年在生产队里当保管,后来在村里当过民兵连长、村党支部书记。1981年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