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验 交流探讨 相互借鉴 共同推进
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交流活动举行
宗锦耀王秀忠马国明陈星戚存杰出席
本报讯 (记者 温培雅 吴 波)9月6日下午,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交流活动举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秀忠,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马国明,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戚存杰出席此次交流活动。会议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产业处处长蔡派主持。
此次交流活动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至2014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48万亿元,是汽车工业的2.8倍,成为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的基础性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宗锦耀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与会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农产品加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的推动下,向规模企业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的趋势愈加明显,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园区集聚蔚然成风,打造了一批优势园区和区域性品牌。据对10个省区市调研分析测算,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作用明显。一是数量规模扩大。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园区约1600个,入园企业约3.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1.5万家,龙头企业约5000家。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发挥资源、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形成了河北小麦加工、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四川豆制品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聚集效应显著。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了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分工效应。据对10个省区市的调查统计,入园企业固定资产达43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营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四是带动能力增强。园区往往是本行业和当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本地优秀农产品加工业流通龙头企业的集聚地,是当地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有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并通过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宗锦耀说,各地实践和经验表明,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园区建设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发展园区有利于发挥协作配套效应,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依靠关联网络,促进区域优势与外力融合,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转移,打造产地优势主导产业;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集约投入要素、集中治理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节能减排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强园区建设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发展园区有利于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培育新型业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分工协作、共享资源和服务;有利于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促进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推进原料基地、加工物流和营销流通紧密衔接、协调发展。加强园区建设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园区有利于将种养业、加工业、信息业、物流业、流通业等同步链接,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承接城市和工业的辐射带动,推动城乡要素合理交换,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打开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朝亮向与会人员介绍国内外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情况及经验做法。山东省、吉林省、广东省分别介绍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经验及重点项目推介情况。部分省区市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人员、部分省区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负责人、农产品加工企业代表、新闻媒体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