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玉 文/图
朱洪山和老伴儿在一起。
近日,记者多次联系后,几经周折来到驿城区胡庙乡高庄村委朱洼村,见到了朱洪山老人。
记者通过其家人了解到,老人现年已经93岁了。
他说话声音洪亮,走起路来也是步履稳健。
老人虽听力不太好,但思维很清晰,对往事记得很清楚,尤其是一听记者谈起此行的目的是要他讲述他打日本鬼子的事情,他马上来了精神。
随着他的语音,记者的思绪也被带到那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
亲眼见到日本鬼子在自己的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虽然年少但是很有骨气和正义感的朱洪山就决心要当兵,来保护自己的家人和亲邻。
就在这段时间,也就是在老人真正参军打日本鬼子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有趣但又危险、同时又很能够说明他后来为什么能够成为打鬼子的英雄的小事: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儿到邻村去干活,结果在路上遇到了一股日本鬼子。几个小家伙儿一看大事不妙,都知道日本人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只好躲到旁边的麦地里。几个人找机会用随身携带的弹弓打日本鬼子。几个小家伙儿也聪明,还边打边换地方,这样日本鬼子就不知道攻击到底来自哪里,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算是朱洪山第一次近距离打击日本鬼子,虽然很危险而且对鬼子的实际打击效果极其有限,但是他却很高兴,由此也更增加了他打日本鬼子、保护自己家乡的信心和勇气。
1944年2月,朱洪山来到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有“小延安”之称的确山县竹沟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第五师警卫团一营二连的一员。
“不久,我被调到了李先念的身边,成了他的一名警卫员。”朱洪山带着笑容,站起身来走了几步,边走边向记者深情地说,“我当时身材比较矮小,没有文化,有时做事还总爱出错,但是李先念从来没有批评过我,还亲切地叫我‘小鬼’ 呢。”
在为首长搞好服务的同时,朱洪山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要打鬼子的诺言,一有时间就苦练射击技术,很快就成了团里有名的神枪手。
他的苦练很快就派上了用场。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境内铁路交通线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军队不战而溃,驻马店一带除了新蔡和泌阳的一部分外其余全部沦陷,日军占领长达一年零三个月。
在反击日军的一年多里,朱洪山一直跟随部队勇猛作战,和战友们打死了无数日本鬼子。
“那时候每天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日本鬼子消灭掉、赶出去,不能让他们再伤害我的家人和乡邻。”朱洪山说,这个信念一直伴随着他们冲过枪林弹雨,英勇杀敌。
有一次,他随部队和日军作战,结果敌人的一颗子弹突然飞过来打在他左边脖子处,顿时血流不止。
“我当时就想着没命了,活不成了,但是想临死也一定要多打几个鬼子!就这样,在我和战友拼命反击下,敌人想要全部消灭我们的妄想一直没能实现。不久,在友军支援下,鬼子退了,我保住了一条命。”朱洪山说。
“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医治伤口,又没有取出脖子上的弹片,我的耳朵也受到影响,到现在一直听不太清楚。”朱洪山恨恨地向着空中挥动拳头,似乎那就是当年的日本鬼子。
也就是这一次,他在部队里更加出名了。“因为我和鬼子打了13个回合还活着,而且脖子中了弹伤了耳朵都没有死掉,战友们都开玩笑称我为‘拼命三郎’。”老人笑着向记者说,心中并没有对死亡的畏惧,有的只是对打死日本鬼子的满足和自豪。
1949年全国解放后,朱洪山被分配到当时的西平县公安局,并在那里认识了妻子常桂环,成了家。后来,他被分配到信阳工作,在一个公安派出所当所长。有一次,朱洪山抽空回了次老家,当他得知父亲和唯一的弟弟都已去世、而苍老的母亲因为担心他的生死早已哭瞎了双眼时,顿时跪在母亲面前深深自责,之后辞去职务回家赡养自己的老母亲。一直到为老人养老送终,朱洪山再也没有走出自己的家乡,他脱去身上的军装,安心当起了庄稼汉。后来当地政府又为他恢复了荣誉。
采访结束时,老人站起身来,带记者来到卧室里掀开枕头,只见下面珍藏着一枚纪念章。
记者上前看,上面写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字样,纪念章凸出的地方被磨得光亮。
可以想象得出,这枚纪念章应该被老人抚摸过无数次。现在,老人拿着它,当把它递到记者手中的时候,记者分明看到,老人的手抖动着,甚至连眼角都微微含着泪水。
“这是他的宝贝,平时藏得可严实了,上次因为摔了一下还和我吵了一架。”他老伴儿说。
朱洪山告诉记者,虽然没什么积蓄,但他活得很开心,虽然一辈子没有大富大贵,但他的内心很充实。很多时候想起年轻时打仗的经历,历历在目,而且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说,个人只有舍小家顾大家才能有国家,只有保住了国家才能有个人的小家。
人物档案:朱洪山,男,现年93岁,驿城区胡庙乡高庄村委朱洼村人。1944年2月,朱洪山参军,正式成为新四军第五师警卫团一营二连的一员。不久,成为李先念的一名警卫员。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境内铁路交通线,在当月发动河南战役,在随部队反击日军的一年间里,朱洪山一直勇猛作战,和战友们歼灭了无数日军,并光荣负伤。1949年全国解放后,朱洪山被分配到当时的西平县公安局,并在那里成家,后来被分配到信阳一个公安派出所当所长。为给母亲尽孝,他辞去职务回家赡养自己的老母亲,安心当起了庄稼汉。后来当地政府又为他恢复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