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捕获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
驻马店人施一公“中国梦”
取得“诺贝尔奖级别成果”
本报讯 (记者 韩祖和 刘 阳)近几天,有关施一公的新闻不断:
前不久被聘为驻马店科学发展顾问的施一公,青少年时代曾随父母在我市生活和学习近11年,素以驻马店人自称。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1989年,他提前一年毕业,去美国留学。
2008年2月,为圆报效祖国的“中国梦”,施一公放弃在海外奋斗多年换来的优越条件,怀揣多项世界顶级成果,从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位上全职回国,擎起我国科研领域的精神旗帜。
2013年,施一公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施一公带领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致力破译世界结构生物学公认的两大难题之一——剪接体的密码。
“35%的遗传紊乱与剪接体直接相关。许多人类疾病都归咎于基因的错误剪接或是针对剪接体的调控错误。”施一公如是说。
施一公介绍,在所有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由第一步转录、第二步剪接和第三步翻译组成。目前,第一步和第三步中的关键催化机器RNA聚合酶与核糖体的结构解析成果,已分别被授予2006年和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第二步中的关键分子机器剪接体的原子结构解析因其复杂性,许多一流实验室都在攻坚,却无突破。
“我们得到的结果不仅将精度由5.9埃提高到了3.6埃,而且其解析对象是真正的剪接体,从而第一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上看到了剪接体的细节。”施一公又说:“整体是3.6埃,局部到了2.9埃,分子结构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业内权威人士称此成果为“诺贝尔奖级别成果”。
“这项工作的核心意义是让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机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施一公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把不同剪接体相互间不同的地方看清楚,从而阐述内含子被去除、外显子被接在一起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