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8月2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抗战故事

发布时间:2015-08-24 08:19:16  

孟卫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当年参加抗战的父亲。虽然,父亲离开我们已有24个年头了,但那许多虽已远去却不能忘记的往事、那些珍存在心底永不磨灭的记忆还是涌上了心头。父亲在世时很少给我们讲述他当年的红色革命,现在只能就自己所知一二写出来借以告慰他老人家,也希望年青一代不忘过去、铭记历史。

我的父亲孟定功,1917年出生于山西省榆社县社城乡社城村一个农民家庭。他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历任太行三专区副区长、区长,刘邓大军太行一团宣教科科长,豫皖苏军区财经训练处主任。1947年,他随军南下大别山,1948年参加了淮海战役。在解放汝南时身负重伤,被评定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汝南县副县长、平舆县副县长、新蔡县长,信阳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西平县委书记,驻马店地委农工部部长、秘书长等职。1962年元月,他参加了中共中央全会,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他1983年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父亲年少时,正是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时代。目睹国弱民穷,性格倔强的他发奋读书。1936年,父亲从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随即留校任教,立志教育救国。

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外敌入侵,民族受辱,日寇的残暴行径,踏碎了父亲教育救国的梦想。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怀着对日寇的仇恨,父亲毅然弃笔投戎,投身抗日,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在此期间,父亲积极宣传抗日,参加运送粮食弹药等支前工作。同时,他还经常在夜间往返于游击区传递情报。由于他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多次顺利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经过锻炼和考验,1940年父亲成长为1名中国共产党员。从此,他走上了追随共产党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1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撤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开始办公。太行区被确定为边区政府直辖区,下辖6个专区,其中祁县、榆社、辽县、辽西归太行三专区管辖,父亲先后担任区武委会秘书和副区长、区长。其间,他积极参加传递情报、铲除汉奸、转移伤病员等工作。为对付日本鬼子隔三岔五出来的“扫荡”,转移伤病员就成了常事。父亲组织群众与敌人玩起了“捉迷藏”。白天,他派人放哨,观察南门敌人动静,一旦有情况,立即组织伤员分散转移。同时,在反“扫荡”斗争中,他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并实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协助小部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边沿区,大摆地雷战、麻雀战,积极出击,顽强战斗,粉碎了鬼子一次次的残酷“扫荡”,使抗日根据地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相持阶段逐渐占据优势。

最让父亲不能忘记的,还是他用地雷炸鬼子的战斗岁月。在我小的时候,常常缠着父亲讲打鬼子的故事,父亲每每这时,脸上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那时部队武器装备很差,主要靠大刀片、手榴弹和埋地雷打击敌人。开展地雷战是主要的战法,父亲和民兵经常背着包走几十里路,在村庄中穿行,躲避日本鬼子的封锁线,然后精确地将地雷埋放好,等着鬼子踩上去。有时候会埋在鬼子去“扫荡”的路上,有时候会埋在村口的要道上,有时候会埋在水井旁、菜地里,甚至有时会埋放在茅厕的门口,使鬼子防不胜防,炸得鬼子胆战心惊。

 

1943年秋的一天,一队日本鬼子带着伪军到村里抢粮,父亲带领18名本村青年民兵去埋地雷。为诱使鬼子踩上地雷,他们在埋地雷路上伪装走过的车辙,当自以为十分聪明的鬼子随着车辙踏响地雷后,父亲打响了第一枪。那次伏击打死打伤敌人10人,其中打死2个鬼子,竟然还俘虏1个日本翻译官。后来,父亲又组织其他几个村的民兵配合作战,与鬼子打游击,每次都能打死打伤几个鬼子和伪军,收缴一些战利品。在不断与鬼子的作战中,群众对父亲更加信任了,民兵的积极性也很高,胆量也大了,不再等着打鬼子了,有时也会到据点周围侦察敌情,瞅准时机还配合八路军主动出击,骚扰、偷袭据点的鬼子。在8年的抗战中,父亲先后打死日本鬼子20多人,名震太行山区。

在解放战争中,父亲参加了淮海战役,俘虏敌人9名,缴获美式枪4支。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