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
菜市场里销售的“田七”、饭店里热卖的凉拌“田七”、火锅店里的涮“田七”,居然都是打着中药“田七”幌子的一种叫做“牡丹吊兰”的观赏植物。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田七”又名“三七”,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掌状复叶,具长柄,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而“牡丹吊兰”别名露草、花蔓草、羊角吊兰,为多年生常绿蔓性肉质草本。叶对生,肉质肥厚,鲜亮青翠。枝条有棱角,顶端开花,花深玫瑰红色,形似菊花,自春至秋陆续开放。“牡丹吊兰”喜阳光,喜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这种植物扦插繁殖,春秋时进行,极易成活。
“牡丹吊兰”既不是蔬菜,也不是中草药,蔬菜科目和中药目录里面均没有它。“牡丹吊兰”同君子兰一样,其原产地都是南非,都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为什么变成了众人追捧的美味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牡丹吊兰”具有栽培简单、喜光耐旱、抗病抗虫、多年生长、花期悠长、四季常青、持续采收的品种特性。生产成本极其低廉,取其顶部带两到三个叶节的茎尖,插入泥土,7至10天即可生根发芽,一个月后即可采其茎尖上市销售,成本低廉。二是大家都认为中药“田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疼的功效,当蔬菜吃一定有保健作用。三是在跟风宣传下,缺乏植物常识的群众缺乏识假辨劣的能力。
之所以被推广,可能是因为“牡丹吊兰”在田间顽强地活了下来毫无约束地急剧繁衍,形成令人头疼的草害。有人采其嫩尖品尝,感觉味道尚可,吃的人便不断增多。有人抓住商机,将田间“害草”当作野菜上市销售。为了更好地销售,“李鬼”变“李逵”,给这个外来的洋植物起了一个中药材的名字。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中药“田七”而受到追捧,开始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的种植和销售加上人们的不明就里,使得一个廉价的观赏植物变成了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高档蔬菜。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清楚了“牡丹吊兰”与“田七”的关系。至于“牡丹吊兰”食用后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尚无定论。据悉,最早将“牡丹吊兰”当作中药“田七”进行规模化种植销售的青岛市已经停止销售,生产基地的“牡丹吊兰”已被铲除殆尽。建议大家在食用“牡丹吊兰时”,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