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 玉
市干休所工作人员看望王双喜(右一)。(资料图片)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解放大道中段干休所院内一套不大的房子里,见到了89岁的王双喜。
记者此行的目的,是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寻访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战老兵。
王双喜的精神很好,身体也很硬朗,尤其是几乎看不到他这个年龄老人最常见的老态。他对记者说:“我们原来经常在一起的几个老同志近几年大部分都走了(逝世),但你看我这身体还好着呢,活到100岁也没有任何问题。”
王双喜告诉记者:“我一直保持着在部队的生活习惯,经常活动和锻炼,从来不在屋里睡懒觉,也不像一些老人总是在家里躺着。我每天起床后洗过脸就沿着解放大道往东或者往西走,平时也经常伸伸胳膊、甩甩手、踢踢腿、弯弯腰,加强活动。”
13岁参加八路军
王双喜虽然听力很不好,但是却很健谈,一上午,他和记者对面坐在小客厅里那张老式的八仙桌前,滔滔不绝地讲述过去那难忘的烽火岁月。
因为王双喜听力不好,记者就拿出采访本,用笔工整地写上“抗日”、“打日本鬼子”的字样。
王双喜明白了记者的意思,用爽朗的声音说,他13岁那年就参加了八路军。王双喜确实对日本人有着切骨的仇恨,因为日本鬼子在他的老家河北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村里人全没了,我的父母、爷爷、奶奶也都被日本鬼子杀死了。日本鬼子把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全部抢光之后,在我村里连一间房子也没留下,全部一把火烧光了,日本鬼子真是禽兽不如啊!”说起这段已经尘封了的往事,王双喜仍旧掩饰不住对日本鬼子的痛恨和对亲人的怀念。
正是带着对日本鬼子刻骨的仇恨和对亲人深深的怀念, 1938年,年仅13岁(虚岁)的王双喜毅然参加了八路军第129师,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由于年龄太小,正处于学知识的时候,再加上王双喜机灵可靠,相对来讲更适应作护理工作,部队首长就安排他到师卫校参加学习。
到一线打鬼子
在卫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在他的一再强烈要求下,经过组织的认真考察,他被批准参加了华北朝鲜义勇队,成为一名与日本鬼子在一线战斗的战士。
在此期间,王双喜参加了不少战斗。战争的残酷性让他迅速成长,更让他大大增强了与日本鬼子战斗的智慧、力量和勇气。年幼的他立下了不少战功,成为部队中深受大家喜爱的一名战士。
在左权县与日本鬼子的一场激烈战斗中,王双喜负了伤,日本鬼子的一颗子弹打在了他左边小腿的半月板上。
在家中的小客厅里,王双喜卷起左边的裤腿,让记者看他腿上在这次战斗中被日本鬼子的子弹打中的伤痕。
记者弯腰探首过去,果然看到王双喜小腿半月板部位有一块鸡蛋大小的明显伤疤。虽然经历了这么长的岁月,但是伤疤依旧,让人可以想像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以及老人当时生死悬于一线的危险局面。
虽然腿没直接断掉,但是由于不能再继续参战,首长和同志们就让王双喜暂时回到后方去。“我先过黄河,走了20多分钟才走过去。由于伤势严重,我的伤口化脓了,走路困难,但还是坚持步行,一直走了10多天才走到延安。”王双喜向记者讲述当时所经历的困难,在他坚强意志的作用下,当时似乎一点也不感到痛苦。
由于王双喜思想坚定、功绩卓著,在延安伤口好了之后,他成为谭政的警卫员。
谭政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开国十大大将之一。跟着首长,同样不轻松。王双喜向记者讲述:“有一次,我跟着首长从延安到黑龙江,步行走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到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全国已经解放,战争已经结束,谭政写信让他到部队工作。
“我从此就在四野第42军搞宣传,任电影放映队队长。”王双喜向记者说。王双喜在部队搞了10多年时间的宣传工作,然后与妻子一起转业到信阳,后来驻马店从信阳分离出,设立专区,他任地区供销社日杂公司经理,还担任过地委党校支部书记、地区计生委副主任等职务。
夫妻双方皆英模
当时,王双喜的妻子马国芳也与他一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且被评为全国劳模,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她的事迹以《志愿军的女英雄》为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刊发过,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双喜的家人一再催促老人吃午饭,记者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仍旧深深沉浸在战争岁月之中的老人,并默默地祝福他身体健康,也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前途更加灿烂光明!
人物档案:王双喜,男,1926年6月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母、爷爷、奶奶被日本鬼子杀死。1938年,年仅13岁的王双喜毅然参加了八路军第129师,由于年龄太小,被安排到师卫校参加学习,后经过组织的认真考察,被批准参加了华北朝鲜义勇队。1943年10月至1949年5月在延安,后来成为开国十大大将之一谭政的勤务员、警卫员。1949年底至1953年5月,在四野第42军任电影放映队队长。1953年4月至1955年9月,与妻子同时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任39连中队指导员。1957年7月至1980年在驻马店工作,历任地区供销社日杂公司经理、地委党校支部书记、地区供销社副主任、地区计生委副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