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代廷伟
李明臣接受采访。
近日,记者到遂平县褚堂乡八里刘村李明臣家里采访时,他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见有人来便急忙放下扫帚笑脸相迎,紧走几步赶过来说:“欢迎!欢迎!”
虽然已经83岁了,但李明臣看起来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在李明臣家,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抗战的事情。说到动情处,李明臣的眼里涌出泪水。
苦命孩子进了救济院
李明臣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与哥哥就随着父母在姥姥家生活。
李明臣五六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改嫁。此后,李明臣便和年仅9岁的哥哥李明连相依为命,整天漂泊流浪。
李明臣说,当时八里刘村有位乡绅名叫刘康赢。刘康赢的二儿子刘中迅在遂平县南街小南海建了一家救济院,相当于今天的孤儿院,专门收留孤儿,并且出钱让孤儿们上学。因为生活无着落,李明连先去了救济院生活。不久,李明臣也去了,并在救济院的资助下开始读书认字。
“我上学后不久,刘中迅参加了新四军,后在新四军中任团长。”李明臣说,“1942年,日本鬼子打到遂平县城,救济院被迫解散,我和另外几名孤儿一起在刘家生活。当时,哥哥李明连参加了国民党部队。”
参军后的第一仗消灭日本鬼子一个骑兵连
李明臣说:“1944年4月份,小麦刚出穗的时候,一个叫刘康玉的将我们6个年龄相仿的孤儿从刘中迅家带走,参加了新四军,我当时只有12岁。刘康玉也是遂平县人,1933年就已参加革命。”
“我们的首长是李先念,我们几个娃娃兵被分配到新四军医院侍候伤病员,比如洗脚送饭、端屎倒尿等。当时,新四军司令部设在现在的遂平县花庄镇李新楼村。”李明臣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记得1945年的一天夜里八九点钟,日本鬼子一个骑兵连途经李新楼村。当时,我所在的部队将鬼子骑兵连包围。”提起参军后第一次打日本鬼子时的情景,李明臣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挥舞着描述当时的战斗场面,“这一仗打得很痛快,除了被歼灭的外,其余的鬼子全部俘虏,没有一个能逃跑。打完仗后部队转移,行军时被俘虏的鬼子就走在我前面。”
李明臣说,那时候,他们打仗经常行军时间不定时,说走就走,夜晚睡觉都是和衣而睡,背包也不解开,胡乱弄点稻草往地上一铺躺下就睡。
李明臣说,1946年,他曾任过王震的警卫员,但时间不长。
李明臣说:“我回到部队后,被分配到司令部通讯连任通讯员,当过上士、班长。1949年,我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4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连长史敬堂、指导员吴春越。”
1957年,李明臣执意要求复原回乡种地,首长百般挽留,最终拗不过他,才同意他复原回乡继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李明臣说:“回乡不到两个月,我就被安排到初级社任职。我先后任副社长、社长和村副支书、村支书,一直到1987年,我才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
“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说到现在的生活,李明臣乐得眉开眼笑。他说:“我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我这个孤儿不知道已经饿死多少次了。是共产党、毛主席把我带到部队,教我读书认字,懂得革命道理,不断成长,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
李明臣有2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全家共有30多口人,可谓儿孙满堂。他说:”现在国家每月给我补助730元钱,逢年过节,县、乡领导还经常来看望,我非常满足。“
前几年,李明臣的大儿子去世了。他共有三个孙子,就把两个孙子都送到部队锻炼,其中一个孙子目前还在部队服役。李明臣说:“我要让孩子们都到部队去锻炼,为保卫国家作贡献。”
李明臣的长孙告诉记者,他的爷爷为人实在,凡事总是想着别人。他本人从小受爷爷熏陶,也是个正直的人。现在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奶奶经常有病,他要好好孝顺他们。
人物档案:李明臣,男,生于1932年,遂平县褚堂乡八里刘村人。李明臣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再嫁,他和哥哥被送往救济院。1944年,12岁的李明臣参加了新四军,参军后,打过日本鬼子,在新四军战地医院护理伤病员,给部队领导当过通讯员。从军期间,李明臣跟随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参加过大大小小数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