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药熬出的母子情
——张全收知恩图报千里寻亲的故事
记者 刘华山
大雨初歇,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乡马岭村西沟,山野被雨水浸透,走路的人一脚下去,就会带出满鞋的泥巴。人们都说,这里的泥巴待人特别亲。
一位中年汉子顾不得脚下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只见他径直来到一座新坟前,重重地跪下,磕了三个头,口中喃喃说道:“老妈妈,您的儿子全收回来看你了!”
来人正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被称作“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今年清明时节,也是“老妈妈”裴鲜草去世将满一周年的日子。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妈妈”的张全收,从深圳匆匆赶了过来。
跪在老妈妈的坟前,张全收不禁悲上心头,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落。与“老妈妈”从相识、到分离、再到相认的经历,一幕一幕仿佛都还在昨天。
34年前,张全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因家里贫穷辍学,和同村伙伴从上蔡县出发,用了一天一夜时间来到渑池县仰韶乡马岭村西沟的一个砖窑厂打工。那时候,裴鲜草家就住在窑厂隔壁。
张全收在窑厂里负责清理窑灰,每天一进窑再出来,整个人都变成了黑色。那时,40多岁的裴鲜草喜欢背着手,在窑厂门前溜达,每次看见一身灰的张全收就会心疼地问:“孩儿,能不能吃饱?别累着了啊!”那种神态、语气,像极了张全收的妈妈,让头一次出远门的张全收心里特别踏实。
窑厂工人睡觉的窝棚潮湿阴冷,不到一个月,张全收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走路都有问题。医生给开了中草药,张全收拿回来却没地方熬药。裴鲜草看见了,就用家里做饭的大铁锅每天给张全收熬药。看着张全收瘦弱的样子,裴鲜草很是心疼,常常用节省下的口粮,给张全收做爱吃的面片。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张全收的病痛有所好转了。一个雨夜,睡梦中的张全收被同伴叫醒。原来窑厂主欠了别人的煤钱逃跑了,大伙儿害怕被扣留,都打算趁着雨夜逃跑。张全收一个激灵爬起来,嚷嚷着:“我去跟裴妈妈告个别。”工友们推搡着他:“还不赶紧跑,哪还有时间告别!”说话间已经有人帮他卷好了被褥,大伙儿推推搡搡地冲进了夜幕中。
这一跑就是25年。之后的张全收东奔西走,辗转打拼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经历种种磨难,也吃了不少苦头。然而在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当年那位给他熬药治病的“老妈妈”。
2006年,在深圳打拼近十年的张全收终于站稳脚跟,一次从深圳到郑州出差,张全收特意来渑池县寻找“老妈妈”。然而窑厂早已倒塌,裴鲜草居住的窑洞前也长满了
此时的裴鲜草已经年届70,身体也不是太好。张全收来到病床前试探地问到:“老妈妈,您还记得我吗?”没想到老人一把握着他的手,涕泪纵横道:“孩儿啊!妈妈咋能不记得,这些年你去哪儿了?”
原来在张全收们“逃走”后的第二天,裴鲜草照常到窑厂给他送药,却见一地狼藉、人去窑空。20多年里,她一直牵挂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总担心他身体单薄、受人欺负。
中断了20多年的母子缘终于续上了,裴鲜草育有一子五女,张全收成了她的第七个孩子。从那之后,张全收每年中秋、春节都要专门从深圳飞回来看看“老妈妈”,送送钱,说说话,尽尽孝心,也把裴鲜草的子女都当作亲兄弟姐妹相处。
去年4月的一天,身在深圳的张全收接到了裴鲜草大儿子马虎民的电话,得知“妈妈昨天晚上走了。”张全收放下电话就往机场赶。当天晚上就赶到“老妈妈”的灵堂前,重重磕了几个头。裴鲜草老人下葬时,张全收坚持和马虎民一样披麻戴孝,一起护送“老妈妈”走完最后一段路。
如今,虽说“老妈妈”已经去世,张全收与马虎民这一家人的感情却没有断。他还会时常打电话过来,询问几个兄弟姐妹的生活状况,嘱咐他们有什么事情一定通知他,有困难了一定要告诉他。而马虎民兄妹一家,也真正把张全收当成了自家人。
张全收说,自己一路打拼的几十年里,遇到过很多好心人帮助自己,自己也帮助了很多人。每次回想当年,“老妈妈”无私助人、勤劳善良的崇高品格,他都会觉得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虽然“老妈妈”不在了,但是这份恩情,他将一生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