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付明 通讯员 孔建红 屈 林
六月的平舆,机声隆隆、生机勃勃,一片丰收的景象。
一处处公园和广场,将生态之美与文明之韵完美融合;一条条宽阔的道路,用四通八达的交通编织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无不彰显着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城市;一个个工厂更是用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诠释着这是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之城……这就是平舆,一颗镶嵌于中原大地、魅力四射的天中明珠。去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平舆县委、县政府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实干干实,开拓创新,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实、实中求好、好中求胜,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城镇建设和工业经济“双轮驱动”,着力实现城市建设、主导产业和招大引强新突破,推动富强平舆、和谐平舆、幸福平舆建设,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加快发展工业化的新路子。
“城建”之美 提升“宜居”之城
平舆县委、县政府在工作中,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坚持改善城市形象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完善城市功能与提升城市品质相统一,稳步推进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晰,城镇化的规划越来越完善,城镇化的举措越来越有力。平舆县正全力打造最适宜人居的城市,让城市的名片更亮丽、让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实施了一批道路、供排水、绿化、燃气、通信、环卫等项目,重点建设了清河大道南段、大广高速引线、南环路、西环路、东皇大道西段,完成了洪河路、铁塔路、永旺路、挚地大道等10条道路的改造维修,实施车舆大道打通至西环路、德馨路打通至南环路等工程。
从广大居民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分期进行改造。启动了城区净水厂建设,新建和改造雨污管网
启动了10项重点城建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清河社区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总投资3亿元的财富商贸城一期正式开盘。同时,投资9000多万元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扩建、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县中医院新病房楼、县人民医院新病房楼等一批民生项目已完工,总投资1.2亿元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正在建设。
树立大环卫理念。组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对马路市场、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严重影响市容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重点对城中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的垃圾开展集中清理,全面提升了城区整体清洁水平。
“现在的平舆建设得真美,到处是公园,道路平坦,经常种树栽花,一到夏天满眼都是绿色。”正在奚仲公园晨练的闫大爷告诉笔者,“每逢周末带小孙子出来玩,小孙子都不愿意回去。”市民口中的变化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对平舆城市建设工作给予的最大肯定。
“文明”之美 成就“宜业”之城
2015年,平舆县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城市)提名城市”称号,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近年来,平舆县坚持以建设富强、和谐、幸福平舆为目标,以撤县设市为抓手,站在新的起点上,齐心协力,持续掀起文明县城创建高潮。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城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良好的文明城市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商前来平舆投资兴业,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眺望新区,商务中心区内,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洁、绿树葱茏成荫、鲜花掩映其中。平舆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河城商旅文综合体项目、红木家具产业园、华鼎天下城高档商住项目、中坤阳光城高档商住项目置于其中,为平舆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增添了无限的动力和活力。
2014年,县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入驻企业17家,实现税收3340余万元。
放眼望去,产业集聚区内,2014年的重点工业项目鑫企实业、亚欧生活用品、京铁重工、华丰织造等项目基本建成,2015年新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鑫企二期、龙马玻璃、永乐轩红木家具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并初步形成了皮革皮具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集群。目前皮革皮具企业56家,形成以永盛皮革、帕加尼皮业、鑫企实业、达芙尼全台鞋业为重点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电子信息16家,形成以鼎瑞模塑科技、力特光电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13亿元的亿光LED电子项目、投资10亿元的深圳中兴电子项目落户平舆县。去年,皮革皮具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税收1.45亿元,主导产业税收占比在75%以上。
“‘没有产业填充和支撑的城市就没有后发力’已经成为平舆在发展中形成的共识。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集聚人气、提升财气、推动城市的大发展。”平舆县县长张怀德说。
2014年,该县共完成生产总值164.7亿元,增速8.9%,居全市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亿元,增速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9亿元,增速13.4%,居全市第2位;地方财政总收入7.67亿元,增速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速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8元,增速10.3%,居全市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287.4元,增速11.4%,居全市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