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温培雅 通讯员 郑付来 文/图
背着一个月干粮上山的孙向东。
一座山、一个人、31年的护林生涯,7年的独自坚守。风餐露宿,默默付出,孙向东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是分内的事,却一不小心走进了“中国好人榜”,荣登5月份的“敬业奉献好人”行列。凤头山的瞭望台上,孙向东对着在风中欢唱的森林和飞过的小鸟大声宣布着这一喜讯——此刻,他感受到了一个护林员最大的快乐。
扎根一座山
凤头山是薄山林场最高的山峰,海拔约
山上艰苦,瞭望台共两层,上面是休息的地方,窗户没有玻璃,用木板搭成的床上只有一床棉被;山上没电,一到晚上黑暗中万籁俱寂,只有风声虫鸣;山上缺水,遇到干旱季节,凤头山山腰处仅有的一口水井也会干涸,他只能背着两个大塑料壶,到山下的薄山湖边背水吃,一来一回费时两个小时,山坡上的灌木时常将衣服挂开口子。最严重的是,每年11月1日到第二年5月1日是森林防火戒严期,必须24小时有人看护山林,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刮风不下雪不下雨,这几个月他必须吃住在山上。他在山上一蹲守就是几个月,下山时像个野人,头发、胡子像乱草,被同事戏称为“神农架来客”。
但是,孙向东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这座山上。
为了一个梦
孙向东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常说,森林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一旦出现火灾,对环境的破坏是很大的,破坏臭氧层,不仅毁灭生物、动物,还破坏家园。干旱季节是他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他的神经每天都绷得很紧。上山7年来,他及时发现了5起火情。每次出现火情,他都能及时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发出火警,准确报出起火地点、火势、风速、风向,从来没有酿成大祸。为此,他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
冬春季节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白天,他连吃饭都不离开瞭望台;夜里,他怕自己睡得太死,就定了闹钟,一夜几次的及时观察火情。2012年冬季,他因为半夜起来巡山被冻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天都不能下床。在万般无奈之下,他打电话给林场负责人求救。直到同事上山,为他带来治感冒的药和吃的喝的,他才慢慢恢复。长期的磨炼,他不但练就了一身火情瞭望的本领,而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物节律——风停他睡、风起他醒。
孙向东为了防火,杜绝火源,尽量不烧火做饭。每逢下雨天,他就下山一次,让妻子为做一塑料袋的馒头和包子,再带点洋葱、大蒜,以此作为一日三餐。为了排除在山上的寂寞,闲暇时他听收音机、看古典书籍、写诗歌,山上的锦鸡、野猪、獾子、狐狸、松鼠、蛇,还有各种各样的小鸟都是他最好的朋友。在最寂寞的时候,他喜欢唱歌,唱出心中无限的愧疚。
愧对一家人
他最爱唱的歌曲就是《童年的小摇车》,这首儿歌不知被他唱过几百遍。没有观众,他就把森林当观众,把沙沙树叶声当掌声——因为歌是唱给母亲的。
母亲于2013年6月不幸辞世,在母亲弥留之际他在外地培训防火知识,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没能为他最亲爱的母亲送终。他常说:“干我们这一行,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常守在父母身边,伺候父母尽孝心。”作为长子的他,在母亲弥留之际却不能守护在母亲身边,他心中一直存着深深的愧疚。
他的心里还愧对家人。做瞭望员7年,只有一次春节期间因为下大雪,他下山和家人一起过了一个团圆年,其他年份全是呆在山上独自过一个人的春节。“人家在春节里合家团圆,欢欢喜喜。我是一过年就紧张,特别是看到放烟花。”孙向东说。每年大年三十下午,特别是凌晨敲响新年钟声的时候,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他一直在房顶上守望。年夜饭就是热一下剩饭,随便扒几口。等到夜深了,鞭炮声停了,他才稍微放下心来。除夕之夜、万家团圆,山下是热热闹闹,山上是冷冷清清,除了寂寞,还是寂寞。他一直到鞭炮声渐渐消失,才回到床上,入睡,做一个全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好梦。
一个看似简单的热爱,一份看似平常的坚守,却感动了无数人。走进“中国好人榜”的孙向东依然无怨无悔地守护着那一片片茁壮生长的梦想。那山、那树,是他幸福的绿色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