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付明 通讯员 梁 帅
《增广贤文》中有句古语:“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家住平舆县万金店镇土店村委邓湾庄的村民詹现丽并不知道这句古语,而她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含义。今年45岁的詹现丽七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用大爱撑起了一个家,用无私扛起了一份责任,她的坚持不仅换取了家庭的和睦,更赢得了村里人的尊敬。面对村民的翘手称赞,詹现丽淡淡地说:“走进这个家,俺就是这家的人,孝敬老人是俺凭着良心做的。”
2008年春节前,一直在温州打工的詹现丽夫妇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詹现丽的婆婆病了。夫妻俩连夜坐车往家赶。坐在火车上,看到丈夫焦急得无法入睡,詹现丽贴心地安慰丈夫:“家里还有俺呢,咱一起面对,纵然倾家荡产也要照顾好咱妈,哪怕跑再远也要为咱妈看好病!”经过几次转车,24小时的奔波,夫妻俩终于赶回了家,冲进医院后才得知婆婆因脑溢血突发引起昏迷,虽然医生竭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医生告诉詹现丽:“目前国内还没有偏瘫患者康复的病历,只有坚持按摩和加强锻炼才能恢复一点点。”听完医生的话,丈夫号啕大哭,詹现丽边擦眼泪边对丈夫说:“你放心出去打工挣钱吧!妈就交给我来照顾,以后咱妈就是俺亲娘,我们共同为她养老!”
把婆婆从医院接到家中后,詹现丽就催促丈夫及早外出打工,她一个人照顾婆婆。为了给婆婆看病,詹现丽带着婆婆跑遍市里、县里多家医院,当年在外打工的月工资从400元到1000元不等,夫妻俩几年的拼搏加起来也只有10万多元的积蓄,本来是留着给儿子盖新房的钱也全都拿了出来,可是婆婆的病没有任何起色。
屋漏偏逢连阴雨,上天并没有因詹现丽的孝心而感动,儿子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外出打工,外出前,儿媳跟儿子离了婚,撇下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也交给了詹现丽一个人带,一家老老小小都要生活,詹现丽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为了把婆婆照顾得更好,简陋的房间里詹现丽主动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
婆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失禁。夜里一听到动静,詹现丽就马上起来看看婆婆是不是尿床了。婆婆弄脏的衣裤、被褥,詹现丽从不嫌弃,有时要洗到后半夜,还得轻手轻脚害怕吵醒了孙子、孙女。婆婆的棉衣、棉被经常拆洗,詹现丽担心会不暖和、留有异味,就定期为老人买棉花做新被褥。七年来,婆婆从没起过褥疮。
詹现丽每天早上6点钟就起床忙活起来,给婆婆倒屎、倒尿,还要帮她洗脸、刷牙。做好早饭第一个喂婆婆,一顿饭得吃半个多小时。服侍完婆婆吃早饭,安顿好一切后,她再忙其他的。天气好的时候,詹现丽就用轮椅推着婆婆在村子里散步。每个星期詹现丽还为婆婆洗澡、洗头,婆婆150多斤的身板,每次洗澡詹现丽都累得腰酸背痛。
2500多个日日夜夜,铁打的人也有坚持不住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个夜里,累急了的詹现丽也会悄然落泪,可是天一亮,詹现丽又是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依旧细心地给婆婆更换尿垫子,备上温水为婆婆擦洗,然后为婆婆换身干净衣服。照料完婆婆后,她又开始忙个不停,买菜、做饭,日复一日。这些让常人难以坚持的劳累生活,詹现丽已经整整重复了七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慢慢恢复,一条腿可以慢慢抬起来,也能说一些简单的话了。
婆婆靠坐在轮椅上,这已经是她非常努力才能做到的了。即使是躺在床上,她也有别的老人羡慕的幸福——并不是每个瘫痪的老人都能干干净净地过日子;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遇得到孝顺的媳妇。
有人问:“现丽,你厌倦过现在的生活吗?”质朴而善良的詹现丽笑了:“她的儿子是俺的丈夫,她就是俺的娘,媳妇和女儿只是换了一个称谓,作为儿媳,尽尽孝道不是应该的吗?再苦再累都是俺应该做的,走进这个家,我们就是一家人。”
从周围的邻居唏嘘感叹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詹现丽的坚韧与顽强,她的善良与坚持让人感动,她的不易与艰辛让人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