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4月10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阳茱萸绛囊

发布时间:2015-04-10 09:11:29  

茱萸绛囊起源于东汉,上蔡人桓景为避祸消灾于九月九日举家登高,距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重阳文化节日。重阳节具有一个核心和两大必备之品,即以登高为核心,以饮菊花酒、佩茱萸绛囊为两大必备之品。

茱萸绛囊是中华民族传承沿袭近两千年的工艺制品,最早见于晋人葛洪所著《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由此看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与“九月九日”这个特定的日子已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茱萸绛囊在后世的演变流传中,经过不断传承、选择、优化和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古人喜欢以直接的形式插带茱萸,也喜欢把茱萸末装囊内作为佩饰。宋严有翼《艺苑雌黄》记载:“九月九日,作绛囊佩茱萸,或谓其事始于桓景。”明郝明龙《九日》诗:“寂寞园林天宝后,道旁谁复问茱囊。”咏的就是茱萸香囊。为什么佩带茱萸?茱萸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古名越椒。夏日开花,秋季结果,成小粒状,其籽实辛辣芳香,在我国很早就被作为调味品。古人还常用茱萸的籽实泡酒,用来驱邪保健。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就是用茱萸和甘菊泡酒喝。重阳节起源地上蔡,古为蔡国,地处黄河文化与荆楚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处。这里民风淳朴,尊老敬老习俗久远。在重阳民俗文化事象传承和演变过程中,紧紧围绕避祸消灾、祈福平安、健康向上、尊老敬老这一中心主题,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庆氛围中,构建出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民俗事象。上蔡及四邻诸县,自明清至今一直有“年年都有九月九,莫忘爹娘缝只属相绛囊挂胸口”,即年年九月九日,按照爹娘的属相缝制生肖绛囊挂在胸口以求避灾长寿等。

面对现代生活和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茱萸绛囊这一民俗节庆珍品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淡化,茱萸绛囊的制作工艺时时都面临着濒危和消亡。上蔡县78岁的离休老干部张社以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潜心挖掘研究制作工艺,免费培训授徒,促使具有重阳民俗文化特色的珍品茱萸绛囊又重归节庆民俗风情,并走出国门,名扬天下。

20072月,茱萸绛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6月,张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命名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侍承人。

(姚 晶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