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悠扬 美德传唱
——好儿媳何玉琴的孝道故事
记者 张新义 通讯员 段阳东
好儿媳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公公、勇挑家庭重担,至孝真情谱写人间真、善、美。她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儿媳,多年来,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公公、年迈婆婆,为丈夫分忧解愁,为兄妹、孩子做榜样;她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践行着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她的事迹感动着乡邻,她的担当成了家人的榜样。她就是“70后”好儿媳确山县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干部何玉琴。
好儿媳演绎人间至孝真爱
1992年,何玉琴带着姑娘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20多年来,她默默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2013年4月,和她生活了20年的公公突患脑梗死导致半身不遂。为了让公公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会扶公公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1月,82岁的公公突然患脑出血,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是瘫痪了。住院期间何玉琴在床头照顾他,擦洗、送饭风雨无阻。出院后,她每天为公公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她为公公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伺候,从不厌烦。公公逢人便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我家玉琴待我比亲闺女还亲。”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次也是匆匆忙忙去匆匆忙忙回。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种说不出的愧疚。她说:“妈,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但我却不是一个好女儿,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是您啊!”亲邻们被她的举动所感动,邻居一位老人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孝顺的儿媳。”她怕80多岁的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给婆婆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婆婆有眼疾看东西不太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婆婆,一日三顿,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婆婆的身体也不好,每到冬天就会犯病,为使婆婆不犯病,刚入秋,她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被子给婆婆铺上。冬天上班之前,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炉上,让婆婆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婆婆爱干净,她总是把婆婆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老人感动地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
好儿媳真情感动家人
身教胜于言教,以前何玉琴的父亲和她弟媳关系处得很紧张。儿媳说公公太倔强,公公说儿媳不孝顺,何玉琴劝了父亲又劝弟媳,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弟媳因为照顾学生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亲闺女一样侍奉公公,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说:“都说姐姐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真的服了。”回家后她主动和老人冰释前嫌,脏活重活抢着干,老人见人就讲儿媳孝顺了,儿媳也说老人变得通情达理了。如今,娘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何玉琴的丈夫在县公安局工作,从事党办工作的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夜晚忙到12点多。丈夫的工作比较特殊,经常出差。因此,她背负着工作和家庭的沉重包袱吃力地在家庭和单位这条直线上奔波着、忙碌着。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外工作,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向丈夫诉苦。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何玉琴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都没有对他过多唠叨,也没有对他空洞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
每次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喂;爸爸不在家,爷爷病了,一晚上不离爷爷左右,把爷爷感动得直掉眼泪;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坐公交车遇到老人时,儿子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
何玉琴,她勤奋敬业、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