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东红
今年48岁的陈玉兰是汝南县罗店镇别桥村的妇女主任,在村委干了近20年,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她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丈夫、孩子及她都有副热心肠,哪家有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他们都乐于帮忙。
4年前,村民米世国刚满18周岁的儿子患肝腹水病逝,50多岁的米世国夫妇整日以泪洗面,饮酒解闷。陈玉兰和丈夫多次前去劝说夫妻俩。慢慢地使他们从亡子的悲痛中走出来,和其他的村民一起外出务工挣钱。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施工中米世国不小心从架子上掉了下来,右脚踝骨处粉碎性骨折。咋办呢,儿子住院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陈玉兰就号召全村的老少爷们捐款,凑够了6000多元钱给了病床上的米世国帮助。
米世国脚受伤不能干活,陈玉兰就帮他们在家开了一个小卖铺,虽然挣钱不多但人气很旺,东邻西舍的老少爷们都喜欢在他们那里聚一聚,打打牌,说说笑笑,使他们的内心不再空虚,陈玉兰还时不时会去给他们讲一下计生、养老等政策,大家十分和睦。
村里70多岁的老人米德志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新疆,一个儿子在家,老人却单独生活。前几年老人还能勉强支撑着干活,去年老人病倒了。他找到陈玉兰表达想让小儿子种地,只要给点粮食和零花钱就行的要求。陈玉兰去做工作,老汉的儿子不说话儿媳却像炸开锅的豆子一股脑的往外蹦:“什么分家不公孩子不哄,种地可以要粮、要钱什么也没有,不然就让地荒着,我们也不怕别人笑话……”陈玉兰耐心劝说:“千错万错错在穷字上,过去要是像现在该多好,老人的节俭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你的儿子也要上中学了,他看到今天你这样对待老人,心里会咋想?人都会老,我们自己老了孩子要这样对待我们,我们该咋办呢?”经过陈玉兰的一番劝说,儿子儿媳同意种老人的地了,每年给老人600斤麦和1000元零花钱,老人有病时两个儿子还共同出钱为老人治病。
村民王焕荣很不幸。她丈夫病逝,公爹80多岁,大儿子虽已结婚成家,但小儿子刚上一年级,一家人的重担落在她肩上。去年,她的儿子、媳妇、公爹都去找陈玉兰反映情况,说家里闹成了一锅粥,王焕荣不知中了什么邪,经常往外跑,有时几天不回家,即使在家也很少与家人沟通,饭不做,孩子不管,老人不伺候。陈玉兰急忙赶去,多次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说服她、教育她,最终使她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脚踏实地干才能过上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