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入 大建设 大变化
2014年我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纪实
记者 张士君 苏建威
三月的天中大地,处处生机勃发。步入市区,随处可见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个幽雅宜人的住宅小区、一处处环境优美的街头游园、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木……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拼搏进取、真抓实干,城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市中心城区实现城建基础设施投资61亿元,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7.5%,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8个县城建成区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国家级重点镇14个、省级重点镇6个、市级重点镇29个、2个建制镇改办事处,城镇面貌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城市规划工作取得新成效
牢牢抓住规划工作的引领作用这个“牛鼻子”,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2014年,我市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为原则,邀请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实力的规划设计单位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编制,有效提高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位。其中,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已经省政府批准,上蔡、正阳、平舆、遂平、泌阳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确山、西平、汝南总体规划也已编制完成。新一轮各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部分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为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承载能力,创建更加和谐宜居城市,依托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市、县两级政府强力加快推进各类配套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市中心城区先后对城市设计、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绿道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设施、商业网点、中小学校布局、消防、人防、城区给水、排水防涝、燃气、集中供热、城市照明、环境卫生等18项专项规划完成了编制,中心城区水系及防洪排涝、公共交通、停车设施、加油加气站、电力等专项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各县专项规划也已进行了编制。同时,市、县两级规划建设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片区规划的编制力度,真正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努力提高市、县两级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市政府划定的职教园区、商务中心区、石武高铁大临用地、北部新区、小清河文化休闲商住区(包括小清河西片区和关王庙南、北片区)、练江河养生休闲商住区(练江河南北支流围合区域和练江河南片区)以及铜山大道沿线综合开发等中心城区七大功能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市、县两级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紧紧扭住规划审批效率提高这个“关键点”,规划审批工作呈现新举措。首先,着眼工作作风转变,市、县规划审批部门抓住审批效率提高这个重点,对急需落地项目、全市重点项目、市政惠民项目采取联审联批、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模拟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有效保证了项目的落地和实施。特别是通过压缩公示时限、减少审批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规划工作的审批效率。其次,着眼规划审批机制创新。市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为主的驻马店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尤其对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入把握,集体审议决定,严格了规划审批程序,提升了规划审批的质量,提高了规划工作水平。2014年,仅市一级就召开市规委会16次,审议研究事项339个。上蔡、平舆、汝南、正阳、泌阳、遂平六个县及驿城区、开发区也先后建立健全了规划委员会制度,强力提升了城市规划水平和建设档次。
狠狠盯住严格城市建设秩序这个“突破口”,规划执法监管工作取得新成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市、县两级狠抓了规划执法监管工作的落实,充分维护了规划工作的严肃性。明确了市、区、乡(办事处)、村(居委会)规划四级网络体制建设,对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能力,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形成了对违法建设的高压打击态势。以全市开展的“双违”专项集中整治活动为契机,全市狠抓了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和拆除力度。2014年,仅中心城区符合整改条件的“双违”项目就有377处,其中已处罚整改58处、正在整改完善手续的有319处,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行为,保持了对违法建设打击的高压态势,进一步规范了城市建设秩序。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市中心城区大力推进七大功能片区、十项重点工程、六项惠民工程建设,2014年度完成投资近40亿元。中原大道北段、创业大道西段、铜山大道北段、驿城大道北段、纬七路和纬八路东段等道路已经建成,文明大道南段、纬十路、淮河大道东段、开源大道西段等道路完成投资50%以上。市政路网状况进一步改善。京港澳高速北出口、市体育中心等城建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城市功能逐步完善。驻马店高铁西站广场商务中心区落地的置地、蓝天、东方今典商业综合体项目已完成设计审批,正式开工建设。各县结合实际,谋划实施了一批城市综合体和片区开发项目,县城建设全面提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
强化公厕、垃圾中转站、污水和垃圾处理、排水、照明设施的建设和监管,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第三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中心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5万吨。铺设和改造供水、热力、燃气管网40多公里,25公里城市燃气次高压环线建成投用,城市水、电、气、暖供应系统进一步完善。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完成了铜山大道北段、靖宇路中段等10个道路绿化工程,市中心城区新增绿化覆盖面积96公顷。练江河片区河道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小清河片区水系治理项目通过立项评审,完成了骏马河改造和蓝天湖提升工程。经过2万多名群众投票评选,专家评审,市委、市政府研究,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确定了香樟为市树、紫薇为市花,明确了中心城区绿化主导品种。各县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县新开工了一大批重点城市建设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城区规模迅速拉大,城市亮点不断增多,整体形象逐步提升,服务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启动了30个“美丽乡镇”的创建工作,完成1328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重点镇道路、自来水供应、垃圾集中处理等设施逐步改善。
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2014年,省政府下达我市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新开工建设36785套,我市共安排41个新建项目37023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17个21123套、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24个15900套;36个续建项目24794套,其中廉租住房9361套、公共租赁住房11938套、棚户区改造284套。为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全市上下步调一致,攻坚克难,从用地保障、手续办理、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年底,全年计划安排的41个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开工,完成目标任务的100.6%;36个续建项目基本建成,基本建成率100%。全年全市共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5685套,近几年仅中心城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各类保障性住房达5915套,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取得新突破,已开工建筑面积256.0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0.73亿元。全年全市共争取棚户区改造融资项目8个,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统贷统还资金额度达61亿元,已到位资金19亿元,使用资金4.46亿元。
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
全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187.9亿元,整体呈现稳步增长、高位平稳运行趋势,房屋施工、竣工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9%、34.8%、28%,位居全省前列。中心城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每平方米3693元,比2013年每平方米上升366元,增幅为11%,保持小幅稳步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基本适应。商品房销售的稳定增长,说明我市房地产市场处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全市现已登记备案房地产开发企业592家,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28家、三级企业58家、四级企业159家,暂定级346家。物业管理精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已有省、市级优秀住宅小区18 个,新建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面达100%、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比例达100%。
建筑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实现建筑业产值230.6亿元,同比增长13%。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全市获得“中州杯”5项、“结构中州杯”5项、“省优质结构”9项、“省文明工地”3项。落实建筑节能闭合式管理,全市建筑节能设计执行率、实施率达到100%。完成省下达我市的3.9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任务。置地·天中第一城(二期)18.88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获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取得2014年省绿色建筑创新奖1项。城市“禁黏”工作、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工作在全省进行经验介绍,市住建局被省住建厅表彰为建筑节能管理先进单位、市墙改办被省住建厅表彰为墙材革新工作先进单位。
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理顺了市中心城区管理体制,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新格局,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对三区的市容环境管理进行量化考评,下发市容督察通报43期,健全市容管理监督机制、联动机制、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市区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联动格局。市区取缔了炭火烧烤,这个居民长期反映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加强了垃圾清扫清运管理力度,市、县城区卫生面貌明显改观。对市区墙体广告进行了全面清除,对街道两侧建筑物上的小广告、乱贴乱画等“牛皮癣”进行了集中整治,刷新美化了墙体,维护了良好的市容环境。对机动车乱停乱放进行集中整治,科学规划停车位,促进规范停放。对广场、公园和游园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了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今年将投入使用。推进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在中心城区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50个、锁车柱120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辆,目前共办理公共自行车卡6261张,累计借还车10.7万多次,较好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倡导了“绿色健康出行”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