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俊德(市农业局局长)
2014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始终把农业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巩固了全市粮食生产的优势地位。特别是2014年,面对夏粮生产的阶段性干旱少雨、扬花期连阴雨、病虫危害偏重及秋粮生产持续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粮食生产再创佳绩,实现“十一连增”
2014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呈现“三增”态势,粮食播种面积1609.5万亩,比上年增加20.6万亩,增长1.30%;亩产398.18公斤,比上年增加2.09公斤,增长0.53%;总产73.5亿公斤,增长3.7%。
我市在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各级重视是实现粮食丰收的坚强后盾。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依靠科技、提高总产”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创造粮食高产纪录,保持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在麦田管理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针对小麦各阶段生长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在春季麦田管理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组织召开了全市小麦新型机械化病虫害防治现场会,及时安排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要求各县区全面抓好麦田管理工作。面对秋季农业持续严重干旱的局势,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以抗旱浇水为主的秋季农业生产工作,组织动员全市迅速掀起抗旱高潮,全市累计抗旱浇水843万亩,基本保证受旱作物浇水一遍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抗旱保秋效果。同时,市农业部门及时指导各地把握重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保证了秋季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政策扶持是实现粮食丰收的保障。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严格按照要求,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中,2014年全市共落实良种补贴资金1.5亿元,累计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1500万亩以上,进一步加快了农作物新品的推广应用步伐,改善了品质、提高了产量,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更加稳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调控农资市场和农资价格,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为实现粮食连年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推广是实现粮食丰收的关键。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积极推广种植优质小麦、玉米新品种,加快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极大提高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增产幅度。在品种布局上,根据我市地理区位和气候特点并结合多年粮食生产经验的基础,科学确定主导品种,合理搭配高产品种,形成了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品种群区域化明显的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新格局。以矮抗58、西农979、衡观35等为主导的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达704.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9.3%;以郑单958、隆平206、伟科702等为主导的玉米品种种植面积393.6万亩,占玉米面积的58.5%。主导品种在综合抗性、稳产增产方面优势明显,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技术推广上,以农作物高产创建为抓手,集中专家和技术人员,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快沃土工程、植保工程、补钾工程、增微工程等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率先落实各项增产集成技术措施,打造高标准示范田、样板田,推动全市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均衡增产。全市配方施肥应用率、主要粮食作物药剂拌种播种占100%,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达99%,累计实施中耕700多万亩次,追肥1700多万亩次,化除1800多万亩次,防治各类病虫害4100多万亩次,其中防治小麦赤霉病1030万亩次,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一遍以上,为全年粮食丰收发挥了关键作用。
设施完善是实现粮食丰收的基础。全市防洪、兴利、除涝、水保等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15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686万亩,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围绕高标准粮田建设,市政府出台了《驻马店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2012~2020)建设规划》,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逐步推进,强化管理,服务配套,统筹推进农田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建设,集中打造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粮食增产丰收奠定基础。目前,高标准粮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市累计新增高标准粮田357万亩,占总规划任务的45.8%。在今年秋季严重干旱的情况下,高标准粮田区域因灌溉等设施完善,农作物受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小,对全市粮食稳定增产丰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