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2月1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时候赶年集

发布时间:2015-02-10 08:53:38  

王太广

吃了腊八粥,年味越来越浓。大人们干了一年的活,吃了一年的苦,都想在年底下放松放松。小孩子天天盼的就是赶年集,看热闹,吃好的,玩得带劲。

我的故乡水屯集是逢单有集。水屯集很长,从东关到西边的楼房庄,有一公里多长,东西方向,直的,人们习惯叫这条街为“街筒子”。每年过了腊八,“街筒子”简直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挑担的、推车的、挎篮的、拎包的,男人、女人,老头、小孩,人们脸上都挂着过年的喜悦、希望的微笑,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成群结队地涌向水屯街筒子。

长长的街筒子两边摆满了丰富的年货,伴着嘈杂声。我9岁那年随父亲和二姐去赶年集,看到集市上有卖针头线脑、鞋帽、手套等小百货的,有卖瓜子、水果、蔬菜、烟酒等副食的,有卖猪、羊、鸡、鱼等肉类食品的,有卖酱油、醋和各种调味品的,有卖锅、盆、罐等厨具的,有卖红枣、柿饼子、黄花菜、毛鱼等干货的,有卖油条、馓子、米糕团、麻糖、羊肉汤等小吃的,还有出售彩气球、琉璃嘣子、泥老虎、小叫吹、吹糖人和玩把戏的……

然而,我最关心的是小吃摊和儿童玩具。每每遇见一个小吃摊我总要驻足观望,瞅着小吃,舔着嘴唇,咽着口水,望“食”兴叹。当走到一个卖琉璃嘣子的挑子跟前,我一步也不想挪了,看着卖者吹着一鼓一瘪的琉璃嘣子,随之发出好听的声音,我眼气极了,哭着闹着非要父亲给买一个。

虽说是赶年集,但父亲囊中羞涩,买了海带、红纸、鞭炮、蜡烛等必需品后,兜里的钱就没几个了。等买完这些东西,父亲才咬咬牙,同意给我买个琉璃嘣子。我虽然小心翼翼地拿着,可能是不会吹的缘故,刚吹两下,琉璃嘣子就烂了。站在旁边的二姐埋怨道:“不给你买吧,你闹;给你买了,你又不会吹。看看,烂了吧!”本来东西烂了,我心里就很难受,加上二姐一再数落我,我咧开大嘴哭了起来。父亲不但没吵我,反而拉着我的手说:“乖,咱买鞭炮去!”我心里暖暖的。

离好远,就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几个卖鞭炮的摊主为了证明自己的鞭炮响,不惜血本地比着放。我们想快点走过去,可是人太多了,只得走走停停,把人急死了。

到了鞭炮市场,我发现东边的“大地红”刚刚响过,西边的“麻雷子”便炸了起来,紧接着,电光炮、两响炮、二起脚等不同的品种也响了起来。听大人说,打炮仗的是光明公社康店大队和留盆公社杨砦大队的,那里的社员们都会擀炮。一到年底下,他们就与亲戚、邻居和家人窝在一起,靠着祖上传下来的擀炮手艺,自配火药,自造纸张,为年集炮市里的买卖开始忙活起来。不几天,制出来的鞭炮用架子车拉到周围几个集上。燃放的鞭炮吸引着赶年集的人们,他们里三层外三层扎堆听响,品头论足,随着炮仗声不断地喧闹着。像我这么大爱炮心切的小孩子,根本不顾大人的斥责,在人群空子里挤来钻去,尽情地玩耍,拼命地高喊、跳跃。每当燃放大炮时,我就用双手捂着耳朵。当然也有没看见,猝不及防响起的大炮,听了叫人吓了一跳。当父亲问我要啥炮时,我毫不犹豫地要了一包“摔炮”,一挂“草节子”红鞭炮。因为这两种炮都不太响,危险性不大。“摔炮”可以边走路边摔,“草节子”鞭可以抖散,装在口袋里一会儿放一个,玩得时间长一些。

我上初二那年春节前,母亲让我去水屯集上把两捆葱卖掉,再买点调料和红纸、鞭炮。我进入菜市场没多大会儿,就把两捆葱卖掉了。我高兴极了,怀里揣着钱,一会儿摸一下,沿着街筒子往里走。当走到卖调料的摊子旁,听见一位老汉(有人说是王守义)像唱歌一样大声吼道:“大茴香、小茴香、买回家里熬鲜汤;八大味,都要买,家人夸奖没人怪……”好听的歌谣掺和着沁人的香气,飘出好远,牵动着赶年集的人们,我的心就像绞着的车轱辘,急切的情绪实在按耐不住,主动掏钱购买。

当我买罢调料准备去新华书店买红纸时,看到新华书店门口东西两侧的墙上都挂着一排排写好的红春联,有一个摊点却与众不同,别人是红纸,他是白纸;别人用墨汁,他用的是红、黄、蓝广告色;别人用的是毛笔,他用的是二指宽的木头片;别人写出来的是行楷字体,他写出来的却是几种色彩画出来的“花鸟”字体。我越看越稀奇,由衷佩服书法者的功夫。我边看边琢磨,逐渐悟出了其中的技法。我回家后也找到一块柳树片子,把一头用斧子砸几下,放在醋里泡泡,使其发软成丝,这样在两边和中间蘸上不同的广告色就可以写“花鸟”字了,这也是我小时候赶年集的一大收获。

故乡的年集,就像一幅水墨泼洒出来的民俗风情画,让我终生在这画里行走,永远享受着年集文化的快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