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山
在经济新常态和农业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正在经历一种新的转型。在高度现代化的国际农业巨头“进攻”面前,我国农村通过发挥一家一户主动性、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还会奏效吗?我国农业转型的方向又在哪里?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速度加快,农业生产更加注重数量和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可持续集约化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逐渐从传统农业的范畴“解缚”,生态精准、绿色高效农业成为人们共同的“财富”。
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对多样化、安全卫生、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希望增加收入、过上富裕文明生活和享有较好公共服务的向往不断增强,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随着消费者和厂家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如何保证供给的农产品安全和营养,如何使农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符合质量标准,最后到达消费环节的产品应具有可追溯性,使消费者放心?这些问题都需要农业在转型发展中作出解答。
在发展中,我们应该看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需要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农业经营中,要建立一种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物质技术能有效使用、节约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农业资源的使用者也成为农业资源节约利用的最大受益者,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
生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是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技术创新的载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农业企业家的雏形。应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石。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还需要从田头到餐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政府有关部门与涉农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打造一体化的平台,为农业的各个环节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