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明 严 驰
近日,笔者走进一些乡村采访时看到,一条条水泥路延伸至每户农家,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房前屋后,栽满了花木果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但是,顺着村内小路走进去,废弃的河道里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坑塘洼地也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不少生活污水堆积在村口的小桥下,味道很刺鼻;村庄外围的路两侧也是隔几步就散落着成堆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村里新修建的排水沟底也堆放了不少垃圾。远看青山绿水,近看“败絮其中”,“面子”光鲜,“里子”破烂,“垃圾围村”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农村仅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达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现在却成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工业废品、腐败植物等混合体,各种难以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农民在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农村面临着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不应当只停留在修路、盖房等“面子”活上,“面子”与“里子”要结合起来,顺应群众期待,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内涵,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在实现村容整洁美丽的同时,更要谋划实实在在的为民致富项目,让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只有这样,“美丽乡村”建设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