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义
自主创业,对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没有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前,付出了艰辛,也曾流下过泪水。即便如此,很多人咬紧牙关,坚持打拼,个中滋味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到。
然而,在一些人的口中,甚至是一些较为正式的文章、电视节目中,常常会说某某人是“无业游民”、“无正当职业”诸如此类的提法,感觉是对这类人群的歧视和不尊重,也不能体现当今社会的包容性。
诚然,很多人都想在行政事业单位谋到一份安逸舒适的工作(也即所谓的“正当职业”)。这样的话,只要不犯错违纪,就能够高枕无忧、心安理得地按月领工资,还有各种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铁饭碗”、“金饭碗”端在手,悠哉游哉,不亦悦乎?这就造成了很多单位人满为患、庸员聚集、人浮于事、效能低下。
笔者目睹和采访过很多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大学毕业后,不是狭隘地把目光盯在行政事业单位上,让父母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而是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着自主创业的勇气和信念,回到家乡,扎根农村,建养殖场、修沼气池、搞特色农业、当乡村教师……看到胸怀志向的他们,满身的朝气,满脸的幸福,笔者顿觉温暖和羡慕。听他们讲述创业的艰辛,面对困难的的乐观态度,克服困难的举措,笔者深感欣慰与敬仰。相比于大学毕业后还把父母当做拐杖、当做依靠的年轻人,他们的脊梁是挺直的,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的。
我想,“有业”与“无业”是相对而言的,动辄把“无业”和“游民”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实在是陈旧观念和陈词滥调的外在体现。就好比以前我们习惯了说“老年痴呆”(现在称“失智老人”)一样,由于疾病的原因,也许我们的父母辈中的某些老者,思维不再敏捷,记忆不再清晰,但怎能就说他们“痴呆”呢?要知道,他们也曾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如磐石的根基。无业不完全是无业者的错,暂时的无业并不意味着永远无业,更不是一些人习惯了称呼的“游民”。只要全社会都以一种善良的情怀、包容的心态、积极的行动,为更多的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者搭建平台、提供支持,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自主创业者,一定能够干成自己的事业,创造自己的伟业,成就自身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一定会“看似无业胜有业”!我们呼唤能出现更多的自主创业者,因为,他们也是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前行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