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堂
时下,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为建设“美丽乡村”,一些乡镇不仅投入了很多精力,而且还投入很大的财力,在主要街道修建了供居民存放生活垃圾的垃圾池。有的乡村街道配备了卫生清洁工,专门定期进行清运垃圾。诚然,这些不失为一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
但是,笔者近日在个别乡镇采访时看到,一些垃圾池里并未见到多少垃圾,而池旁却是垃圾遍地、纸屑飞扬。还有些居民仍旧习惯性地将垃圾倒在家门口,丝毫不在意垃圾池的存在,致使刚刚投资建成的垃圾池形同虚设,实在令人可惜。
由此又想到城市里的“牛皮癣”、随地吐痰、乱扔纸团等一些不文明行为。出现这些情况,并非民众不懂得文明道德、不知道讲究卫生,关键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已。究其原因,不乏有以下种种:文化修养比较差、文明程度比较低、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等等。事儿虽小,但其影响很大。这不仅是不讲卫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滞障,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大有蔓延之势。
要改变群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政策上讲,应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文明素质上下功夫,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卫生等知识教育培训力度。从农村自身上来讲,一方面在各种便民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当地实际和农民的现实情况,以便让这些基础设施更好更便捷地适宜于村民需要;另一方面,应在村规民约、村民自治和相互监督上下功夫,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规范个别村民的不文明行为,从而达到提升乡风文明程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