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文
公交车是一座城市流动的风景,车厢就是一个洞悉世象百态的小社会。以公交车为代步工具,久而久之,对车厢内的喧嚣躁动与安静冷漠总有一些感概,常常萦绕在心头。
离家远些,上下班坐公交成了新常态,上了公交,久坐不动,便有关于动与静的思考。走到一所小学门口,一起上车六个小学生,看看车上有没有人让座,小学生天生好动,一上车就是乱动乱跳,十分活跃,后来不约而同地玩起了接竹竿的游戏。只见一人扶着栏杆,其他五人一前一后拉住衣襟连接起来,两腿一蹦一跳的,惹得旁边的乘客纷纷避让,本来乘客就多,这时显得更加拥挤。有乘客言,这些孩子真不安分;有好心的老者说,慢点,别碰着了。“驾驶员一边招呼着乘客,一边提醒别乱了,危险!”这时,小学生略有停顿,不再吵闹。过了两站,小学生下了车,车厢里平静许多。笔者想,这喧嚣、这动作不文明且危险——行驶中的公交车颠簸不说,万一碰着车体和乘客,车上有老弱病残者,也有挺着大肚子的妇女,谁受伤了都是个事,难道学校就没有教育他们?没有告诉他们乘车安全问题?展开思维,笔者思量,动静大了真不好,然而,到底是动了好还是不动好呢?
有人说,现在人口最多的民族不是汉族,而是新兴的低头族。又一次,刚一落座,看看车里较为平静,乍一看,乘客多为“低头族”——低头上网、看手机、打游戏、看电影的一群大学生,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占年轻人的绝大多数,个人空间无须多言。说话间,上来三位老人尴尬地向四周望去,却没有人让座,大家都只装作没有看见。车厢里鸦雀无声,有一人倒是抬头望望,然后又很快低下头,心想别人不让座,我让出一个也于事无补。笔者为一位老人让坐,老人说:“谢谢,你坐吧,我马上下车了。”我态度很坚决,你坐你坐,倒不是自己多么高尚,只是说话的声音较大,想跟这些年轻人施加无形的压力,让他们主动让座。效果如何呢?继续观察,迫于无形的压力,终于有人坐不住了,两个女生主动让了坐。
行文到此,凝思体悟,自己倒是越来越糊涂了——说喧嚣好,公共场合有人大声喧哗,打手机的旁若无人,大声通话。错了,应该是大声吵架更准确——不是有报道说两位国人出国旅游一起谈话时竟招来警察,声音太大,外国警察以为出了什么事情,结果游客说,我们正在耳语,耳语的声音可以招来警察,可见嗓门高了些。说寂静好呢?有时寂静恰恰是冷漠的同义词,君不见,大街上有老人不小心摔了,没有人去扶一把,闹市中有人打劫没有人冲上去。确实闹不清,喧嚣好还是寂静好,缠绕心头、进退失据、懊恼不已、很是纠结。有时十分寂静并不是好事——寂静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寂静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低头只看我手机,这种寂静需要激活,需要唤起甚至惊醒。忽一日,笔者换了思路,小学生上车不玩危险游戏就好,因为不该喧嚣时喧嚣了;大学生不低头玩手机就好,因为该站起来时就要站起来。回归宁静,是我所愿;行胜于言亦是我所愿。让温暖不断传递,让世间多一点爱,就要动静结合,该站起来时不要犹豫,该保持安静时不要迟钝,才是恰如其分的。
以个人素质为基础,以合规合情为边线,以良好秩序为目标,应当能够成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人们应该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习惯喧嚣与发现正能量的能力,也要具备从喧嚣中发现邪恶的清醒。要清醒地体会到,喧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宁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两者都是一种力量,而使我们社会真正能够保持稳定进步的是选择。这种选择来自道德,每个人都需要给出真实而又积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