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殿文
《河南林州欲改名红旗渠市?》
支持者说, 林州市改名红旗渠市对当地发展有利。在北京红旗渠名气要远比林州大,从其他兄弟城市改名经验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再者,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的城市精神,我们当然有义务让它影响更大、更长久。反对者说, “林州”这个名字够好了。现在需要做的是提升林州人的家园自豪感与荣誉感,要记住红旗渠所在地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林州市,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穷苦林县。
城市改名的事,很久以前人们探讨过,但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笔者冒昧地认为,许多城市与它的历史文化信息紧密相连,与那里的名人故事息息相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提起了兰考县人们就想到了焦裕禄,提起登封市人们就想起少林寺,提起新郑市人们想起了新郑大枣,提起哈密市人们想起了哈密瓜,提起吐鲁番市人们想起了葡萄,提起古城郫县人们想起了郫县豆瓣,提起仁怀市人们想起了贵州茅台,提起宜宾市人们想起了五粮液,提起泸州市人们想起了泸州老窖——这是历史积淀。一个地方出了名人和特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网搜索泸州市的简介——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古称江阳,位于长江和沱江交汇处,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很明显,当地人认同把名酒推介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就是电视新闻的头条,报纸上的头题。由是思之,城市改名不仅仅是一件大事,而是一件趣事,它牵连方方面面,附加了太多的信息。
有推介旅游产业和发展经济的意愿,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就会有更名的冲动。云南省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四川南坪改名为九寨沟县是成功的。1994年,大庸县改名为张家界市,把行政区划名称与旅游目的地统一起来,统一口径,形成社会共识,通过旅游开发的整合营销,成功地提高城市知名度, 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当然,城市更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淹没城市历史文化,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给人们交流交往带来不便。1987年11月,安徽省的徽州改名为黄山,历史底蕴深厚的徽州文化被掩埋,之后关于徽州复名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但仔细想一想,名字改回来也不好使,又要继续换牌子,会造成新的浪费和折腾。城市一旦更名,各单位名称、铭牌、印章都要更换,各种证件也要重新制作。不仅如此,全国交通通信中的相关航站、台站名称都要随之更改,全国各地出版的涉及该地名称的地图也要修改重印。这些必然增加一大笔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成本,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妨从已经更名的地方说起。如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襄阳地区,后来襄阳和樊城被合并成为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笔者知道的是,去年国庆节去襄阳旅游,看到5年过去了,许多公司的名字还没有更改过来,时不时还可以看到襄樊市的影子。至于襄阳市辖内的襄城区和襄州区,一时半会儿外地人还搞不明白。对于并不陌生的襄阳和襄樊,从枣阳坐车到襄阳,见了枣阳司机,还犹豫着叫襄阳好还是叫襄樊好,他们也不习惯襄阳,说来说去,改个名字,颇费周折。再看都江堰市,1988年5月,四川省的灌县改为都江堰市。这对推介历史悠久闻名天下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发展旅游效果十分明显。然而,更名都江堰市以后,辖域内另一知名资源青城山没有得到展示。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其道家思想、音乐、武术、饮食和养生之道等都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叫得之易失之易——按下葫芦又起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亡羊补牢,都江堰市采取补救措施,将著名学者
改名后,城市的命运不都是这样的好,比如2007年4月,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以后,普洱茶火了一把,但从当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的价钱一路下跌,真真的是丢了西瓜又没有捡到芝麻,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只是急功近利地改个名,效果自然难料定。地名处理的简单化现象远不止这些,辽宁省铁法市是一个铁岭市下辖县级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铁岭和法库之间,丘陵地带。为了发展旅游而更名为“调兵山市”,其理由据说是金代名将金兀术曾经在该市境内的一座山上调兵遣将,这也在一时成为笑谈。有网友提问,调兵山市属于辽宁吧?它属于哪个市呢?
有消息称,河南新郑也曾想改名为轩辕市,四川郫县欲改名蜀都区,仁怀市欲更名为茅台市,后来知难而退,无疾而终。有网友调侃,凡是有品牌商品的地方,地名都应该改成以商品命名。比如,北京市改名为“烤鸭市”,天津市改名为“狗不理市”,可将山东省青岛市改名为“啤酒市”,将辽宁省大连市改名为“海参市”,将山东省德州市改名为“扒鸡市”,将甘肃省定西县改名为“马铃薯县”……
城市地名作为一个地域所特有的符号,反映出此地有别于他地的独特信息。地名本来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也是相对而言的,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历史和现状,任何行政区域的变更和调整,都有可能带来地名上的重新命名乃至更名。城市更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有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二、有歧视侮辱性质。三、妨碍团结。四、庸俗低级、浅露不雅。五、生僻、歧义,如字体笔画过多,难读难写难记。六、重名同音。七、群众的集体愿望。有学者认为,一个地方名称的更改,是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系统工程。简单地改名,不见得有效果,反而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大多数城市改名与以上各种原因并不符合。一个地方改名工程浩大,居民身份证、户口、单位名称、公司公章、地图等都要改。因改名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是当地有关部门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以笔者所见,林州市还是把工夫花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品位上好,至于改名要谨慎考虑,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