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中国人保财险杯——
“2014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候选人
“2014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候选人产生
本报讯
此次评选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主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展示在推进“三农”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提供精神动力,营造舆论氛围。
据悉,评选活动自
候选人事迹及具体情况请查阅
王卫东
编号:01 王卫东,男,48岁,滑县瑞阳粮食有限公司总经理。
荣誉:先后获得“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感动滑县“十佳党员”称号,企业被授予“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
事迹:粮食“安全员”。经营粮食数十载,致力于打造我国第一家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生态高端食品生态链。成立瑞阳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0万元,拥有7处储粮库区,仓容量29万吨,流转土地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拉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先后和上海光明乳业、山东中慧饲料、青岛福润康、河北旺族、美国华特西尔等企业合作,以有机小麦种植基地为中心,构建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的格局。
(推荐单位:滑县县委宣传部)
王长富
编号:02 王长富,男,59岁,叶县农业局土肥站站长。
荣誉: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获得省“沃土计划”先进工作者、省土肥站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事迹:农科带头人。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推广小麦、玉米配方施肥面积715万亩次,累计增产粮食33.44万吨,总增产节支6.66亿元。完成各类肥料田间试验297个,举办各种类型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班176期次,培训39890人次,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110万份。主持编写19.3万字的《叶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绘制叶县土壤图、土壤改良利用图、各种土壤养分图等18套。开发叶县触摸屏专家施肥软件,推广到18个乡镇。 (推荐单位: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王建民
编号:03 王建民,男,54岁,淮滨县金豫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荣誉:先后获得河南省粮食行业劳动模范、河南省粮油企业家、信阳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事迹:农民企业家、“弱筋小麦王”。创建豫南弱筋小麦生产试验基地,通过多年的对比试验,筛选出优质弱筋品种,引进新品30个。采取“五统一”方式进行多年对比试验,实现50万亩弱筋小麦生产。2013~2014年度弱筋小麦增产4万吨,农民增收突破1.1亿元。2014年,促进农民节本增收425万元,回收弱筋小麦30万吨,促进农民增价增收9000万元,加工转化弱筋小麦25万吨,实现产值6.9亿元,利税3450万元。创建首个省级弱筋小麦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已成为弱筋麦业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典范。
(推荐单位:信阳市委宣传部)
王 钰
编号:04 王 钰,男,49岁,荥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荣誉: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兴农先进个人、河南省十佳科技创新带头人等称号。
事迹:林科战线的基层领导者。从事林业科研事业30年,把科技进步和创新当成首要任务,常年带病坚持工作,很少过节假日,很少与家人团聚,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醉心林业科研,不等不靠,培育良种,推广造林,开发新品种30多个,以投入少、产出多、易推广、实用性强等特点受到群众喜爱。年圃育果苗10万棵,远销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年创效益20多万元。
(推荐单位:郑州市委宣传部)
冯跃华
编号:05 冯跃华,男,52岁,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站长兼支部书记。
荣誉:先后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事迹:水利科研工作者。他离开机关的舒适工作条件,克服女儿重病带来的沉重家庭负担,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下基层一干就是13年。他全身心投入基层试验站灌溉试验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没有专项试验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展测坑、大田节水灌溉试验和土壤墒情等观测工作。先后开展了23个大项、33个专题的灌溉试验研究工作,其中有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个项目获厅级奖。他所在的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农业灌溉试验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推荐单位:河南省水利厅)
吕平安
编号:06 吕平安,男,63岁,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致富能人、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事迹:农作物新品育种人。先后培育出了20个小麦、玉米等优质高产新品种(系),其中国家和河南省已审定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4亿亩,增产小麦95.3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46.9亿元,玉米新品种创我省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建立河南省首家民营种业科技企业院士工作站,争取国家资金1200万元,承担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小麦生物育种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被省科技厅誉为“平安种业模式”在全省推广,连续15年在黄淮冬麦区成为主要当家品种,推广面积连续4年在河南省突破1000万亩。
(推荐单位:焦作市委宣传部)
陈平军
编号:07 陈平军,男,54岁,郏县渣园乡青龙湖社区党委书记。
荣誉:先后获得郏县十佳明星党支部书记、郏县优秀共产党员、“情动你我、感动郏县”先进个人等称号。
事迹:新农村建设者。转让自己的企业带领群众致富,5年内不要工资,用自己的钱还清村里欠款。带领群众建设新型社区,建设107套236平方两层半配套设施齐全的楼房,建设费、水电费、有线、宽带等费用全免。走集体经济道路,发展粮食、花卉种植,引进汽修汽贸,建设县级最大汽车贸易市场,每年收入180万元,安置剩余劳力80余人。利用本村运输业的优势,成立青龙湖社区运输公司,拥有运输车辆120余台,年创收900多万元。成立社区家政服务公司,吸收本村留守妇女50余人,每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推荐单位: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陈 诚
编号:08 陈 诚,男,55岁,驻马店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站长。
荣誉: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事迹:农科带头人。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最早引进杂交西瓜新品,在遂平县推广面积7万亩以上。兴办种子企业开展新品研发,通过5年的努力,种子基地扩展到40万亩,产种量达1.6亿公斤。每年指导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面积近1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5亿~7亿公斤。2014年,近1100万亩小麦平均产量突破千斤大关,取得了历史性大突破。先后主持和实施省部级重点项目39项、市厅级重点项目48项,发表专业论文39篇,主编出版著作7部。
(推荐单位:驻马店市委宣传部)
张建设
编号:09 张建设,男,48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孟州市支行客户经理。
荣誉:先后获得河南金融系统劳动竞赛先进个人、服务“三农”双十佳先进个人等称号。
事迹:基层信贷员。五年来,他的电动车换了3次电瓶、2次轮胎,行程10万公里,先后为3个乡镇、90个行政村的2900多农户发放贷款9500多万元,支持了一大批农民养殖、种植、运输户发家致富。2011年,在震惊全国的瘦肉精事件中,他管辖的277家养猪户没有一户因受到牵连使贷款受到损失。凭着对农行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一边照料年近九旬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一边以满腔热情奉献在农贷战线,帮助农户实现致富梦。
(推荐单位:焦作市委宣传部)
吴树兰
编号:10 吴树兰,女,57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
荣誉: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畜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事迹:驻村第一书记。第一批驻村干部中唯一的女同志,在大吴庄村驻村期间,为村里建立新型社区,筹资创办村第一个企业,使7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引资1300万元建奶牛小区、针织公司,解决350名农民就业,村人均收入由2642元上升到5600元。56岁的她再次要求到确山县西王楼村任职第一书记,争取了70万元修路专项资金,免费为农民传授科学饲养技术,建立了村扶贫基金会和畜牧养殖协会,壮大饲养业,培育“竹沟”品牌。 (推荐单位: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李海福
编号:11李海福,男,57,新乡市牧野区王村镇高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荣誉:先后获得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牧野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双强”村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事迹:特色种植能手。成立欧美大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栽种大樱桃250余亩,效益在30000元以上,辐射7个行政村,是豫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樱桃基地。开发三轮车制造业为支柱的村办企业,由30多家增长到60多家,就近转移剩余劳动生产力9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4000余元增长到15000余元。围绕和谐发展主题开展新农村建设,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投资40000元购置健身器材,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场所。开展敬老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推荐单位:新乡市委宣传部)
李 默
编号:12 李 默,女,50岁,固始县保田农机联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荣誉:先后获得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全国老区妇女先进典型等称号。
事迹:农机女杰。创造多个第一:创办全县第一家民营农机销售企业、第一个24小时专业农机服务团队、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第一个组织全省机手跨区收割作业,农机销售和服务覆盖面连续多年居全县第一。牵头组建6家实力雄厚的农业合作社,成立了“六合农机联合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5万多亩,其中有机小麦种植基地160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400多亩,现有正式社员2300多户。每年,多次组织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农机5000多台,远赴黑龙江、四川、海南等地从事跨区收割作业,年作业面积达1800万亩。 (推荐单位:固始县委宣传部)
陆锡芳
编号:13 陆锡芳,男,74岁,河南省农业厅蚕业研究院推广研究员。
荣誉: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农业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事迹:古稀话桑人。他20多年来扎根农村山区,常年工作在南阳淅川研究推广第一线,历经艰难开展科技扶贫,发展蚕桑生产,把科学知识化为经济效益,用真诚和付出感动着群众。成功经验迅速在全县推开,淅川县的桑园面积大幅度增加,高峰时在五万亩以上,仅蚕桑单项年产值就在亿元以上,一跃成为中原蚕桑生产第一大县,1万多农民走上生态与民富之路。探索大棚养蚕新技术,既可养蚕,又可在农闲时栽植木耳、香菇,发展食用菌。
(推荐单位:河南省农业厅)
林 峰
编号:14 林 峰,男,46岁,沈丘县北杨集乡林寨村党支部书记。
荣誉:先后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河南省帮残助残先进个人、周口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事迹:为民好书记。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推动全村土地的流转整合。申请省重点现代农业项目,改造窝子林、贫瘠地达3120亩。建设千亩农业高效基地,取得亩产2000斤的好成绩。成立林寨村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小麦良种繁育和玉米高产田种植,为农户提供低价化肥、种子,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使生产成本下降20%。自己出资12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先后为村里建学、修路等公益性事业累计投资106万多元。
(推荐单位:周口市委宣传部)
赵树英
编号:15赵树英,男,59岁,河南省佳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誉:获得河南省技术能手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他专利23项。
事迹:农作物植保发明家、生态农业带头人。从事农作物植保工作30年,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植保理念,研发的系列产品在农林业病虫害监测、防治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出口德国、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仅频振式杀虫灯全国年销售量在80万台以上,减少1820吨农药使用量。以第一人的身份起草完成7种植物保护机械国家标准,6项产品荣录《国家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公司年利润700多万元,带动上下游企业60余家。流转土地近2万亩建立生态农林园,带动农民增收约1190万元。 (推荐单位:安阳市委宣传部)
段新宽
编号:16 段新宽,男,51岁,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三川村党委书记。
荣誉: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首届省十大农民标兵、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事迹:致富带头人。个人累计出资8000余万元建立抱犊寨旅游景区,安排季节性用工100余人,全村90%的群众依靠旅游业摆脱了贫穷。2012年,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
郭永芳
编号: 17郭永芳,女,45岁,南乐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
荣誉:先后获得河南省最美乡村农技推广员、省基层农技推广先进个人、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事迹:致力于农技推广工作26年,推广玉米高产抗病优品,3年累计推广23万亩,增产3059万公斤,新增纯收益3021.2万元。小麦优品连续3年单产排列前茅,累计推广26万亩,增产1838.2万公斤,新增纯收益2205万元。创建小麦、玉米高产示范片15个,共计15.68万亩,平均亩产小麦568.6公斤、玉米617.2公斤。举办电视讲座12期,乡村级技术培训班166期,利用古会印发资料36期,咨询人数达1万人次。主持和参加完成省、市级项目20余项。
(推荐单位:濮阳市委宣传部)
夏明云
编号:18 夏明云,男,57岁,河南省卢氏县狮子坪乡毛河村党支部书记。
荣誉:先后获得国家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最美村官等称号。
事迹:先后垫资、融资1830万元修复多条同村公路共
徐建敏
编号:19徐建敏,男,39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誉:企业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称号。
事迹:改变当地生产方式,让土地效益提高了5~10倍,人均收入实现翻番。通过“蔬菜产业”致富,先后建成了许昌供港蔬菜基地、濮阳清丰基地,广州从化基地、云南芒市基地、陕西太白基地等全国12个蔬菜、小麦、水稻、杂粮等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余亩,共吸纳1.2万农民就业。 (推荐单位:许昌市委宣传部)
谢红兵
编号:20 谢红兵,男,49岁,河南省森林木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荣誉: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等称号,企业被授予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事迹:流转土地1.5万多亩,至2013年末向国家售粮12000余吨,带动周边32000多农户增收致富。成立森林木华食品有限公司,其速冻蔬菜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大力发展订单种植,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带动30000多农户从事蔬菜种植,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推荐单位:商丘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