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
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敬献花圈后,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现场朗诵《和平宣言》。宣言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客观描述和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让很多现场公众落泪。据了解,之所以选择77名青少年诵读宣言,在于“77”这个数字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据设计者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
仪式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由6名来自南京市工、农、兵、科、学、企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次,每次间隔5秒,第一次钟声响起时,放飞3000羽和平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这是经战后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事实,不容任何诋毁与质疑。“3”声钟响和“3000”羽白鸽,寓意纪念30万遇难同胞,也是再次重申这一法定事实。
■ 相关链接
国外公祭如何祭
新华社南京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国际上的公祭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二是战胜国、受害国的公祭日。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广义上的纪念日,如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日”、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日”、新加坡“全面防卫日”;另一种是纪念被屠杀者的特定日子,如以色列“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纪念奥斯维辛解放日”。
三是战败国、加害国的公祭日。主要包括德国“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和日本广岛、长崎的原爆纪念日。但这两个国家公祭日的内涵却大不一样。德国“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是从加害者一方,站在反思战争罪行的立场上,对遭受纳粹屠杀的平民进行缅怀。而日本则是从自身受害的角度,控诉原子弹罪行,意图借此完成从“加害者”到“受害者”的身份转变。
综合上述公祭日的仪式,主要有五个特点:第一,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二,纪念活动规模都比较大,如日本,多则每年有超过五万公众到现场参与纪念,少则3000人到5000人参加;第三,纪念日举行降半旗仪式,向逝者表示沉痛哀悼;第四,汽笛声在全国响起,全国公众伫立默哀,即使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也不例外;第五,娱乐场所关闭,学校专门举行纪念活动。
国之祭 民之愿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这是最高规格的国家公祭。面对历史的伤痛,缅怀无辜罹难的同胞,以国家名义祭奠死难同胞,寄托着一个心愿,传递出一份心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77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典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更是中国人心底无法抹去的痛。呼唤多年终于成为现实的国家公祭,让中国人找到了抚慰伤痛的出口。从民众的心愿到国家的行动,当五星红旗半降、《和平宣言》声起、国家公祭鼎亮相……国家凝聚了个人意志、担当起民众期待。
从南京大屠杀的30多万遇难者,到抗战八年的3500多万伤亡军民,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从中国到世界各地,亲历了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以各种方式传递着历史记忆,回击着那些妄图抹杀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他们也推动了国家公祭,因为他们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中华门城墙,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夜色下的城砖映出霓虹的灯光。当历史与现实“叩响”同一块城砖,会传递声声追问——经过了77年,我们是否已经足以抵御外侮?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对未来?
国之祭,民之愿。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既可告慰亡者,更能鼓励生者。走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历史悲情,以人性的光辉点燃建设富强国家的热情,这是中国人寄托在国家公祭之中的心愿。
人同此心,世同此愿。以国之名悼亡抚生,不仅为建设一国繁荣,更为维护世界和平。让战争所涉及的所有国家和人民反思警醒,让人类永久远离人寰悲剧,这是中国人期待通过国家公祭传达的一份心声,也是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心声。 (新华社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