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成
昨天,笔者路过一中学门前,见两个学生正眉飞色舞地交谈。高个子同学说“不明觉厉”,矮一点的同学说“人艰不拆”;高个子同学又说“啊痛悟辣”,矮一点的同学接着又说“男默又女泪”……笔者听得一头雾水,便问他们说的什么。那个高个子同学疑惑地望着笔者:“听不懂吗?我们说的是网络语言。”到单位查资料,笔者才明白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近年来,社交网站迅猛发展,网民创意迭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有人将当前网络语言大致分为五类,一是给人群“贴标签”类,如“女神”、“高富帅”、“土豪”等;二是图像化文字类,如“Orz”、“囧”、“(*^__^*)”等;三是所谓新组合的词语类,如“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等;四是国外语言演变来的习惯用语,或在原本词语中加入了新的含义类,如“图样图森破”等;五是有特定语意背景的词句类,如“中国山东找蓝翔”等。
这些网络语言中的字许多人都认识,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意思。这种情况,相信许多人都遇到过。其实,打开电视,荧屏上的错别字不难发现;上网浏览,广告中的异体字、生造词比比皆是。网络语言的身影总在其中。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是广大网民智慧的结晶,在推动语言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产生冲击,被低俗化的词语会影响青少年学生正确学习,对于不熟悉网络的人来说则会造成理解、沟通方面的障碍。有的中小学老师抱怨,这边刚教了正确字词,那边就被网络、广告中的不规范用语毁掉了,导致现在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也频繁使用网络语言,让
有专家指出,网络语言是部分人群生造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种即兴语词,它们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其娱乐功能强于实用功能,并不具备推广价值。其次,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的手段,在久已形成熟语或者成语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对社会通用的母语词汇造成伤害。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中国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语言和文字,是中国的国语和母语。它独特的音、形及拼法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记载了中国5000年的文化变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绝不能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绝不能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绝不能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
近日,南开大学学子发出倡议:“屏蔽”网络粗口,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观念,培养使用规范汉语的表达习惯,从成语、诗词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使用带有民族、性别、地域、阶层等歧视色彩的“网络流行语”。希望更多的人加入他们这一行列,不让网络语言迷了眼,不为其传播推波助澜,自觉抵制种种不良网络语言,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