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好人李国喜》创作手记
□ 杨铁成
李国喜是遂平县诸堂乡屈庄村人,享年58岁。生前以雷锋为榜样,毫不利己,乐于助人,关键时抢救集体财产;精心照顾五保老人;勒紧裤腰带打深井为村民解决吃水困难;在驻马店白云纸厂别人不愿干的噪声大、粉尘多的制浆车间,一干就是12年。生活中李国喜的爱人陈贵华说“他是个好心人、老实人,一年到头,乡里乡亲,不管谁家有个啥事,只要他碰见了、听说了,就慌着去帮忙。很多时候把俺自己家的事都耽误了,因为这,俺也没少跟他吵嘴。这回,拿一条命救三条命,俺仔细想想,他走得值。”正是平时良好道德的积累,李国喜才会纵身一跃登上中华民族的道德高峰。
创作大型现代戏《好人李国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社会积善积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我虽然已在天中戏剧园地笔耕数年,成了一匹老马,但还是秉持着“莫道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的意志,把双脚迈向市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无独有偶,新的伙伴也在找我。就在去年5月西平县蔡寨乡的庙会上,我向正在演出的遂平县惠民越调剧团推销自己,先把专著《中国当代戏剧家文库·杨铁成卷》诚恳地捧到李保成团长的手上,询问剧团是否需要新的剧本。李团长坦诚相告:“我们需要一部歌颂道德模范李国喜的剧本。”听了李团长的回话,我惊讶不已,心想,我与李团长人是初次见面,但内心却早有交集了。显然,李团长的愿望,不仅证明其是一位想民众所想、守土有责、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有雄心壮志的民营剧团的带头人,更是众多民营剧团中飘扬在黄淮大平原上的一面引人瞩目的旗帜。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写他演,一拍即合。于是,庙会一结束,我就和李团长一起深入李国喜的家乡实地考察,进入了《好人李国喜》的创作过程。
《好人李国喜》是我写戏数十年来写得最快最顺畅的一部剧作,因为我是带着对道德模范的崇敬之情来写的,也可以说《好人李国喜》是我用汗写出来的,用泪写出来的,更是用血写出来的。
为什么说我是用汗写出来的?因为从5月底到9月初,正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特别是三伏酷暑,除去一日三餐,时时刻刻都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最热的时候,我把湿毛巾顶在头上,双脚放进冷水盆里,来个两端降温。就这样,有时候还挡不住我汗流浃背,泪如泉涌,因为李国喜的模范事迹太感人了。李国喜的快乐人生,喜怒哀乐,感情丰富得很,每每写到动情之处,我都是笔不停而泪不止。这就是我用汗用泪写出来的缘由。
用汗写容易,用泪写较难,用血写则更难。
沿着李国喜的人生足迹,在《好人李国喜》中我设置了“见义勇为”、“载誉归来”、“闯火救马”、“人命关天”、“掘泉奉亲”、“成人之美”、“好人好报”等7个关目,在满腔热情讴歌李国喜精神境界的同时,以丰富的生活素材,生动鲜活且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戏剧语言,努力塑造这位有血有肉、精神饱满、亲切感人的百姓英雄。李国喜为人间大爱献身后,国家领导人批示“好人要有好报”。我经过反复酝酿,决定采用倒叙手法,把李国喜感天动地的救人壮举放在第一场,把万人空巷为李国喜送行放在最后一场,这样既能起到稳住观众的凤头作用,又给“好人好报”预留下大的空间,让最后一场戏能像豹尾一样有力。这样设计,遇到一只拦路虎:电影术语叫“蒙太奇”,我们称之为“连接”,就是第一场三天三夜寸步难行。为此,我设计了十几种连接方案,先后被我自己又否决了。就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从我的生活库存里蹦出为亲人“喊魂”的乡风民俗来。于是,由李国喜生前好友姜长友和李满囤在第一场末尾高喊“国喜哥,回家吧!”“回来了!”顺利过渡到第二场李国喜意气风发地高喊“乡亲们!我回来了……”自诩无缝连接,水到渠成。
李国喜登上中华民族的道德高峰之日,是
我写《好人李国喜》是责任,李国喜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道德模范,是平时良好道德积累而成的百姓英雄。为李国喜们写戏,不正是剧作家们的责任所在吗?剧作家应当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火热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因此,我曾经创作出一度轰动省城的《半边天》。这次创作的《好人李国喜》,自我感觉是李国喜的快乐人生,让全剧跌宕起伏,寓庄于谐,庄处使人振奋,谐处令人捧腹,悲处催人泪下,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既让人愿意听又让人愿意看的大众戏剧。《好人李国喜》在县、市两级领导的关照下,在李保成团长的努力下,剧团克服诸多困难,参加了市第五届戏剧大赛,受到观众和评委们的好评。全剧正在网上热播。有观众说:“看了《好人李国喜》后,感觉一股暖流在升腾。”“剧本编排得很好,很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