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威
合理的职务消费,是公务人员履职的必要条件,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支付的成本,但是,对职务消费中的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问题,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央视报道,我国每年的公务消费达9000亿之巨,相当于财政总支出的30%。推进职务消费改革,克服现有职务消费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制约和规范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已成为当前亟待改革的内容,规范职务消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明确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近年来,随着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人瞅准了职务消费这个“空当”,无论是公务用车、公款接待,还是公务出行,凡是与“公”字沾边的,一律只求最贵: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买礼物要最高档。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地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职务消费在40万元以上,经济发达的地市则要100万元以上。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实质是一些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任意支配、挥霍国家和人民的资财,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己谋取私利,是公共权力滥用和私有化的一种表现。
职务消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制度不规范、运作不透明、监督不得力。《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比制定标准更重要的是监督。一笔职务消费是否假公济私,仅凭账单往往真假难辨。倘若发动社会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定让公务人员的豪奢做派、造假行为无处遁形。而开展社会监督的前提是公共经费预算的公开与细化,要使每一笔花销都能“晒”在阳光下,让不合理、不合规的职务消费没有容身之地。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明确规范职务消费的时间表,迅速建立起政府官员自我约束和制度刚性约束有机统一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规范、严控职务消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