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海峰
日前,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揭晓,平舆县万金店镇王寨村村民赵小参入选9月份“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类好人。
赵小参今年61岁,平舆县万金店镇王寨村人。几十年来,她无怨无悔抚养婆家的5个弟弟妹妹及两个侄子,并相继为他们组建家庭。在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然肩负家庭重任,坚持偿还几十年来抚养弟弟妹妹欠下的外债,被他们发自内心地称为“嫂娘”。
1983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公公突然非正常死亡,54天后,婆婆又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两位老人撒手人寰,撇下了两个婆妹和三个婆弟,其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6岁,只剩下东倒西歪的两间堂屋和一间顶着后墙的厨房。家里没钱,赵小参登了12家的门,借钱把公婆先后安葬了。
没过几天,姐弟们居住的老屋突然倒塌,闻讯赶来的赵小参和丈夫当即把姐弟5人拉到自己家住了下来,就这样,她家的三间土房一下子挤进了9口人,晚间还得把饲养的鸡、猪、牛关进屋里,简直就没有转身的地儿。见此情形,村干部建议他们花1100元买下生产队那三间没上瓦的仓库,也好给五姐弟安顿个住处。这在1983年,1100元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赵小参夫妇既喜又忧,但很快做出决定:买下仓库,三年还清!就这样,赵小参给五姐弟置办了一个“新家”。同时,为更好地照顾他们,她请求学校让丈夫替换她担任民师工作,自己全身心做起了家庭妇女。
1984年秋,四弟上了小学。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间,她疼爱四弟胜过了自己的儿子。在抚养四弟成长的同时,赵小参还把两个婆妹风风光光地送到了婆家,还帮助二弟和三弟盖了新房、办了喜事,让他们都有了一个温暖的家。1999年,眼见村里和四弟年龄相仿的人相继成了家,赵小参也开始为他张罗着亲事。四弟没有宅基地,赵小参就与丈夫合计着先用儿子的宅基地给他建房。手头上没有钱,赵小参忙完三夏就独自前往广州,一边拾荒挣钱,一边求情借款,终于凑足了15000元,就这样新房在这年冬天破土动工了。而在这时,在外参军的小儿子却因没有新房跟女朋友分了手。
2002年秋季,初尝幸福滋味儿的赵小参在一次偶然的身体检查中,被告知患上食道癌。消息传来,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炸响在丈夫和弟弟妹妹的头上。大家都在为她默默地祈祷。赵小参却微笑着说:“你们放心吧,我不能死,我对父母没尽完孝,我为几个弟弟妹妹的事儿欠下的债还没还完,我的两个孩子还没成家呢!”丈夫从亲朋好友那借来了两万多元钱,在解放军第159中心医院为她做了3次手术,出院后又开始了长达数年断断续续的化疗。靠着强烈信念的支撑,经过5年的持续治疗后她奇迹般地康复了。
赵小参一向与妯娌亲如姐妹。在她患病期间,二弟妹小秀经常陪伴身边,给她洗衣做饭、忙前忙后。2006年腊月,厄运再次降临,二弟妹小秀突然暴病身亡。此时,二弟在外打工,失去联系。他18岁的大儿子正读高三,15岁的小儿子在读初中。为不让两个侄子的学业受到影响,赵小参义无反顾地做出决定:收养两个侄子!然而,面对愈加沉重的生活负担,她不得不拖延自己的治疗,腾出钱物,极尽所能,供养两个侄子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侄子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赵小参倍感欣慰。2008年10月,二弟踏进了阔别四年的家门,当听到儿子对过去的深情诉说,他扑通一声跪在赵小参的面前:“嫂子,我这辈子最尊敬的人就是您,您就是俺亲妈。”2009年,医生说赵小参身体恢复不错,可以从事一些轻度的劳作。这让她喜极而泣,又重新扬起了希望之帆。30年来,为抚养弟弟妹妹加上自己看病,她家欠下了5万余元的外债。虽然兄弟姊妹们多次提出要分摊偿还一些,但都被她谢绝了。她说:“在公婆面前,我是大儿媳;在平辈面前,我是大嫂;在晚辈面前,我是大娘。这三个‘ 大 ’字就是我的责任,只要你们各自过好日子就行了,账不用你们管。”于是,赵小参拖着虚弱的身体,独自来到天津市一个农业园区,干起了打药、拔草等活。每逢农闲休息,她还去拾荒挣钱。多少年来,她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多攒钱、快还账。2013年8月,她听说过去借钱给自己的宋社会打工回来了,就亲自上门把14年前为四弟上学而借的800元钱还给了他。这是她最后一笔账。
苦难已随风而去,幸福生活常相伴。她曾愧疚地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忙着给弟弟们盖新房,却没能给自己的孩子盖上房子,她心里一直觉得愧对两个孩子。但他们都很争气,大儿子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现已娶妻生子;小儿子部队转业后在新疆办厂效益不错,也娶了一个大学生儿媳妇,现在俩儿媳对她都特别孝顺,争着抢着接她去大城市居住,二儿子还想给他们老两口在平舆县城买套房子,让他们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