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9月1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志远:志存高远砺青春

发布时间:2014-09-11 15:09:25  

志存高远砺青春

——访市人大代表、西平县柏苑街道办事处道庄村党支部书记康志远

记者 杨晓晖

八月的西平县,沃野千里,绿意盎然。找到康志远时,他正在村小学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展情况。“马上就要开学了,有点放心不下。”他笑着对记者说。

1990年,年轻的康志远被选进西平县环城乡(现为柏苑街道办事处)道庄村委班子,虽然道庄村与县城仅一河之隔,然而,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人均半亩地,辛苦一年难挣几个钱,穷得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村委副主任孙德昌描述当时的情形。2002年初,村里换届选举,康志远当选为村委主任,瞅着眼前贫穷落后的状况,他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当年夏天,县里组织村干部到商丘夏邑考察双孢菇种植。当看着偌大菇房里大片大片雪白的双孢菇,瞅着菇农大把大把地数着票子,他心动了。不久,他带领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再次到夏邑考察学习。眼见为实,大家都看得热血沸腾,一致认为发展双孢菇前景广阔。可当他们准备动员群众大干一场时,村民们却并不买账。

还是让事实说话吧。坚定发展双孢菇的他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在银行贷了一笔款,和村里的几个党员干部合伙建起了13座双孢菇简易种植棚。

“没睡上一个好觉,每天晚上都泡在棚里,比伺候父母还细心周到。”想起当时的努力,康志远自嘲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售完双孢菇后,一算账,他吓了一大跳:一个简易棚年纯利竟达1.3万元。

坐不住的村民纷纷加入建菇棚的行列, 2003年,全村建起高标准菇棚44座。当年产鲜菇35万斤,销售收入114万元。

为给村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他远赴福建高薪请来专家;菇农没资金,他就四处帮忙协调贷款;为解决销售问题,他与漯河双汇集团、安徽阜阳罐头厂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并顺利打开了郑州、洛阳等地的鲜菇市场;为让菇农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双孢菇产业,他又组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同时投资500万元兴建了食用菌深加工厂,注册了河南省丰润食用菌科技开发公司。现在,在他的带动下,道庄村迅速发展高标准菇棚450个,种植面积40万平方米,年产新鲜双孢菇525万斤,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并形成了以道庄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双孢菇和草菇种植基地。

“种植双孢菇不仅消耗小麦秸秆10万吨,解除了我们及周边小麦秸秆无处存放的难题,而且双孢菇废料又是很好的返田有机肥,这种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谈起发展双孢菇的好处,孙德昌滔滔不绝。

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康志远还时刻没忘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平时则走村入户访民情、听民声、了民意,并认真思考,撰写意见、建议进行反映。近年来,他先后撰写并提交的《关于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大农村污染治理的建议》等意见、建议,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以后要多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及时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当好他们的代言人。同时,作为一名支部书记和双孢菇种植带头人,我将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谈及以后的打算,康志远表示。

心中有梦,理想不再遥远。相信,在他的带领下,道庄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