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蔚珑
近日,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和奖补政策支持力度:对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超过15%的县域金融机构,按照增量部分的2%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同时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税负。
在政策支持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支农支小的生力军。相比于开闸放水式的“漫灌”,这种政策聚焦可以说是对目标扶持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尝试,核心在于筑渠导流,对微型金融和小微企业给予“雪中送炭”的帮助。
其实,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同时,小微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贷款不易于管理。银行对其发放贷款,难免顾虑重重,再加上行业偏见,小微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袖手旁观。当前经济下行,银行除了更加坚定地落实“普惠金融”理念之外,最能够立竿见影的就是尽快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提高支持的力度和便利。当下最关键的是,必须拓展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金融活水多管齐下。
具体而言,监管层应当保持适度流动性供应,在保证存量的基础上盘活社会资金;企业要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学会通过债券市场展开融资;应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通过“普惠式”的担保机制,使小微企业获得更多信贷机会。
市场在对相关支持举措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在呼唤更深层次的改革。真正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草根金融”,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弹簧门”和“玻璃门”,才能有效弥补融资体系的不足,提供更加多层次、全方位贴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