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 旻
如今有一种现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找熟人,有时老家亲戚也来人,叫找人托关系办一些事情。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谁家不会遇到些事,如孩子上学、看病就医、买车买房等等。人们总是习惯找熟人托关系来解决问题,所以感觉生活得很累。
这说明我们还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熟人社会”就是“关系社会”、“后门社会”。“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办成事,而握有权力的工作人员则利用种种漏洞,进行权力的寻租和勾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政务公开、简政放权的相关意见,明确要求“让群众得实惠”,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有许多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重点围绕“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对整改落实事项进行了公开承诺。这些举措对改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起到了积极作用。
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也要从破除“熟人好办事”的现象开始。我们希望生活在不靠熟人也照样办成事的社会里,只要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事情,通过正常渠道就可办成,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即使找熟人也不能办。找不找熟人办事都一样,既省心又方便。
消除“熟人好办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要大力推行公开承诺制、规范服务制和首问负责制,并切切实实严格执行,使公共权力不能也不敢用于处理私人事务和谋取私利,从而在源头上割断熟人社会与公共权力的联系。
公务人员应当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秉公办事,端正服务态度,对待每一位生人和对待熟人一样热情。
市民也应从自身做起,自觉不去“走后门、找熟人”。在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今天,更应充分信赖党政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解决或救助时,理直气壮地走正常渠道,以从源头杜绝“熟人好办事”的恶习,逐渐形成有无熟人都能好办事、办成事的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