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11月14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平县以文化优势助推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4-11-14 08:18:11  

挖掘民间文化 打造地域名片

西平县以文化优势助推经济发展

本报讯 (记者 丁 振 通讯员 胡军华)日前,笔者获悉,西平县的大铜器表演队代表河南省赴陕西韩城参加第二届全国锣鼓大赛,荣获优秀奖。这是西平大铜器继在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中获得最高奖金穗奖、在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获综合类金奖、在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暨第二届金鼎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活动夺得金鼎奖后获得的又一奖项。

西平大铜器,这个曾经深藏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如今已成为西平县一张靓丽的地域文化名片。在一系列政策促进下,该县的嫘祖文化、棠溪冶铁铸剑文化、仪封农民画、剪纸、书法等文化品牌正跨越省界,叫响国内外。

西平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已有6000年的文明史和2000多年的建县史。近年来,该县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嫘祖故里、冶铁铸剑、大铜器、棠溪源等独特的文化品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从2008年至今,该县已连续举办7届嫘祖故里拜祖大典,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南北呼应。同时,该县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设立“中华母亲节”,争取成为“中华母亲节”的始源地。

西平冶铁铸剑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久负盛名。西平是《史记》记载的九大名剑出产地。同时,该县的战国冶铁遗址还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授予“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称号。

西平大铜器传承久远,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西平大铜器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3个乡被命名为省级大铜器艺术之乡,全县发展大铜器表演队200多个。

提起西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的杨庄乡仪封农民画不得不提。靠着手中的画笔,在政府的帮助下,往日手拿锄头的仪封农民成立了农民书画院、农民美术书法爱好者协会和农民书画研究会。如今,仪封已发展绘画、书法爱好者600多人,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出,并远销港、澳、台。

受厚重历史、灿烂文化的影响,如今,西平剪纸、书法、刻字、绘画等新兴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仅书法人才,该县就拥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7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50人、市级会员80多人、县级会员150多人。有100多人次在国家级书法大展中获奖、入展,1人获全国大奖兰亭奖。

作为中国冶铁铸剑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河南省文化产业重点保护单位——西平县棠溪剑业公司先后荣获6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年生产总值达5000万元,其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及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品牌,直接催生了投资效应。1110日,笔者在嫘祖文化苑项目建设工地看到,偌大的广场内,造型各异的亭楼雏形已现,各种大型施工机械正轰鸣着来回穿梭,工人正在加紧施工。

“这个占地300亩、投资2.5亿元的以寻根祭拜、农耕文化展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主题的嫘祖文化苑项目,竣工后必将成为‘西平文化名县’的一个承载高地。”该项目有关负责人向笔者这样描述。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西平共吸引各类外来项目投资23亿元,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我们要把西平的文化优势转换成生产力,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西平县委书记、县长聂晓光强调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