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8月25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河南好人”现象

发布时间:2014-08-25 11:58:25  

让正能量更持久深远地传递

——聚焦“河南好人”现象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瑞

昆山“8·2爆炸事故所带来的伤痛可能要很久才能平复,所幸,以河南人邹令冬为代表的工人们用板车架起的生命之桥,令人们在灾难中感受到一抹善意和暖色。近年来,河南的好人群体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

“好人”在社会需要的每个时刻

在危急时刻和事故现场,这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河南人的身影。2007615日凌晨,广东省九江大桥垮塌,来自河南太康的王文田等3人发现后,冒着桥继续坍塌的危险,站在桥面拦截过往车辆。短短几分钟内,有8辆车在他们的努力下将死神关在了门外。

社会熟知的,还有3次入水救人的魏青刚。20058月,台风“麦莎”肆虐青岛,1名女青年被卷入大海。从河南信阳来此打工的魏青刚,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把落水者救上岸,然后悄然离去消失在人群中。

不单单是惊心动魄的见义勇为,更多时候,善与美渗透于平常的生活中。在郑州,全城助人的故事一次次上演。2012年夏天,“西瓜哥”常赞为了筹钱救重症在身的妻子,走街串巷卖西瓜。消息传出后,大批市民绕远路去关照他的生意,全城买瓜蔚然成风。

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全城吃面”。2013年初,因为患癌面馆老板一句“来我店里吃碗面”的呼唤,素不相识的人们纷至沓来,周边城市甚至组团前往吃面,为他的医疗费献出一己之力。现在,老板历经几次手术,仍顽强地与疾病斗争着。

还有一种善良是对个人品质和社会准则的坚守。全国知名的郑州“诚信鸡蛋哥”任庆河,因为自己的粮油店拆迁,已卖出的6000多斤鸡蛋票尚未兑换,于是拉着满车鸡蛋,天天在老店外等候顾客。

赡养700多位孤寡老人的黄久生,累倒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士兵武文斌,从车轮下救出3岁女童的“最美奶奶”彭秀英……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道德模范评选中,迄今为止,河南籍共13人,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而民间发起的“天天正能量”评选活动,至7月底累计奖励好人好事800件,其中河南46件,同样位居第一。

河南庞大的好人群体正愈来愈引起世人瞩目。

“好人”生成的基因和土壤

为什么有如此多好人不断涌现,带给社会温暖和感动,而且绝大多数是最草根的普通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首先把它归于传统、淳朴的民风。他说:“河南深居内陆,过去发展相对落后,民风淳朴,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

“从小我就养成一个习惯,碰到别人家有事不去帮忙,心里就过意不去。何况还是一条人命!”在温州打工期间跳河救人的河南小伙儿何铁领说。收废品的王文田也说:“如果眼睁睁地看着车在我们眼皮底下出事,我将内疚一辈子。”

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英雄人物辈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精忠报国的岳飞、忠义不屈的史可法……尽管人们对地域性格莫衷一是,但大批正能量事件多少可以寻到“忠信礼义”等传统文化的影子,古道热肠更是河南人的本性。

而更多好人本身就是善意的受益者、正能量的传递者。出资建敬老院、赡养700余位老人的黄久生,幼年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在外讨生活,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后来回馈社会,成为他盼望已久、自然而然的举动。

“好人有好报,做好事不吃亏。”这样的社会导向也使好人的火种燎原。众人有目共睹,每当有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出现,河南当地媒体就不遗余力广为报道传扬,营造好人受尊重、有尊严的氛围。

近年来,河南提出建设“文明河南”,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不仅设立从村镇到省各级先进模范人物的评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同时非常注重对好人的弘扬和帮扶,营造祟尚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文明风尚不能止于“好人”

层出不穷的好人群体抚慰了人们的心灵,而不能回避的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等批评的声音也前所未有地激烈。一点小事酿成冲突、老人倒地不扶、谣言欺诈横行,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呼唤更多真善美。

“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无论是见义勇为、救他人于危难的王文田们,还是用吃1碗面、1个西瓜的形式施以援手的普通市民,他们无一例外没有想过什么回报,但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点滴行动汇成善意的汪洋大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张明锁认为,抓好经济建设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他近期在河南农村调研发现,农民经济条件改善、对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地方,相应民风就好。过去由于生活资料所限带来的不孝敬老人、对社会有破坏和攻击性等现象基本消失。

同时,党风政风是民风的一面镜子。“各项政策能否落实好,群众能否得到实惠,直接影响当地的社会风气。”张明锁说,关注和保障民生做好了,老百姓心里没有怨气,对社会充满善意,好人好事就容易成为风气。

作家二月河认为,大量涌现的先进人物,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弘扬时代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而促进全社会道德能量增长,彻底扭转社会风气,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华社郑州824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