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土地 幸福的家园
——访金刚寺战役旧址
记者 张 静 文\图
给记者讲起金刚寺战役惨烈的战斗情景,83岁的廉改明老人一脸的凝重。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掀起了强大的战略攻势,特别是围绕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国共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决战。其中,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战役就是著名的战例之一。
适逢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近日,记者一行踏上了这片红色土地,访旧址、听故事、看变化,见证了金刚村由厮杀战场到幸福家园的精彩演变。
八旬老人自愿守护红色家园53年
宽阔整洁的大街、整齐划一的楼房、生意兴隆的商铺……汽车刚驶入西平县焦庄乡金刚村,记者就被街头热闹繁华的景象惊呆了: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村庄?这明明比一些乡镇街道还要气派啊!
直到随行的西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胡军华给予肯定的答复,我们才释去疑惑,不由得感慨岁月巨变,同时也加重了对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旧址的好奇之心。
在一处上书“西平县金刚联中”的老式建筑前,记者一行下了车。“这一带就是祝王寨、金刚寺战役的旧址,现在已成为西平县金刚中学的校址了。”胡军华说。
随着胡军华的指引,记者来到一块硕大的纪念碑前。
纪念碑正面书写着“祝王寨、金刚寺战役纪念碑”一行苍劲大字,后面书写的战役简介,仿佛一下子让人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在此浴血奋战的情景。
见记者采访,一位在旁边修鞋的老人主动走了过来,他说自己叫廉改明,平时就在这里一边帮人补鞋一边照看这些战争遗存,一守就是53年。
“打仗的时候,我给解放军扛过粮食,在战壕里还给冲锋陷阵的战士扶过梯子!”讲起那场战斗经历,今年83岁的廉改明老人一脸自豪。
“就是因为经历了那场惨烈的战争,对这片红土地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我才会一直守在这里!”廉改明老人说,“要不是当年解放军誓死保卫这片土地,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啊!”
祝王寨、金刚寺大捷,改变了中原战局
1947年11月,蒋介石纠集国民党军队14个整编师,由白崇禧指挥,围攻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为了分散进攻大别山区的敌人兵力,以援助刘邓大军主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当年12月,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野战兵团分别沿平汉、陇海铁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
“陈谢兵团以‘牵牛战术’,将国民党第五兵团整编第三师由宛西‘牵’到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一带。”廉改明老人回忆说,“
在祝王寨、金刚寺战斗中,陈谢兵团和华野三纵指战员协同作战,奋勇杀敌,歼灭了国民党第五兵团团部和整编第三师正规军两个旅。
“在这次战役中,西平人民自发组织了1500多人、900多辆大车,有的帮助解放军运弹药、运粮食、抬担架,有的为解放军带路、报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廉改明老人说,当时他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跟着一群大人上了前线。
祝王寨、金刚寺战役的胜利,迫使敌人由大别山抽调了13个旅的兵力回援平汉线,有效地配合了刘邓野战军主力在大别山的反围攻,打乱了国民党在中原的整个部署。从此,中原的战局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昔日血染的土地,今日幸福的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金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红军浴血奋战换来的新生活,在当年枪炮声响过的这片土地上得以幸福实现。
提起60多年前金刚村的贫穷落后、人民饱受的战争之苦,廉改明老人说:“飞机整天在头顶上丢炸弹,国民党第三师进入金刚村时,还到处抓村民当兵,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走进位于这场战役旧址上的金刚中学,只见一栋栋教学楼整齐划一,园内花木葱笼,文化橱窗、体育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显得和谐统一、清雅幽静。
一位退休教师感慨,解放前群众的生活都很苦,解放后有所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形势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高,金刚村的经济发展一天也比一天快。
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西平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老区建设,以同等优先原则,加大老区扶持力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老区人民收入,使这片无数革命志士曾经挥洒过青春和热血的红色土地,变成了幸福家园。
金刚村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刚村现在是西平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形势也越来越好,今后有信心、有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想方设法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