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学课堂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形式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与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的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科学分组 搭配合理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要关心平时交际能力弱的同学,争取本组所有的组员一起进步。在小组中,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被重视,自己在这个小组内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各小组的成员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让每个小组成员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并都能胜任,明白这些工作是缺一不可的。
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
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认为,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与生之间互动,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让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并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肯定,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上蔡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