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波
郭小多精心照顾老人。 记者 吴 波 摄
郭小多在收割油菜。 记者 吴 波 摄
郭小多出生于平舆县李屯镇大郭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3岁那年患上化脓性骨髓炎,继而并发脑炎、败血症、双侧胸膜炎。在床上躺了整整3年后,她才拄起双拐站了起来!
1986年,经好心人介绍,26岁的郭小多嫁到离娘家几公里远的老王岗乡甘港村小埠口庄。丈夫马闯身材单薄矮小,当时已经36岁。和夫妻俩一起生活的还有公公、婆婆,分别是70岁、72岁,均体弱多病。从此,过去在娘家靠父母、兄妹呵护着的郭小多,一直被陈旧性骨结核病这一“不死的癌症”咬住不放,腰部每天流脓,腰及右膝完全僵硬的郭小多担当起照管一个贫病家庭的重担!拖着重残之躯,郭小多每天早早起床烧火做饭,然后和丈夫一起下地干活,晚饭后,她还要把全家人的脏衣服集中起来进行清洗,再去厨房准备第二天的早饭。病魔与贫困没能压垮小多,反而砥砺着她为幸福生活而奋力打拼。她和丈夫在河边开垦了荒地,种上了庄稼。由于村庄地处偏僻,乡亲们赶集很不方便,小多就在路口支起个小摊,卖点香烟、啤酒、食盐等生活用品补贴家用。
2000年夏天,患风湿性心脏病整整10年的丈夫马闯去世了。那一年,郭小多40岁。丈夫撇给她的是:84岁的公公、86岁的婆婆、11岁的女儿,7亩责任田、3亩开荒地和近7万元的债务……
丈夫的去世,把命运多舛的郭小多又一次推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自1991年丈夫身患重病后的日子里特别是丈夫去世以后,包括婆家亲戚在内的不少好心人,担心小多承受不住命运的打击和生活的重负,纷纷劝小多最好为自己再走一家,小多平静而坚定地说:“虽说俺也是又病又残的,可这个家离不开俺,俺要走了,这个家就散了。”这个只读过三年半书的农村妇女,明白啥叫责任、啥叫义务,她愿意用自己纤弱的身板为这个家遮风挡雨。
当年郭小多嫁到婆家时,因严重残疾,公公、婆婆打心眼里瞧不起她,不仅把家务完全推给她,还经常数落她、刁难她,有时连邻居都看不过去。可小多都默默承受,从没跟公公、婆婆吵过嘴。“人年纪大了,就会像小孩一样任性,咱当晚辈的要担待。”贤惠善良的郭小多常说,“世上只有不孝的儿女,没有不对的父母。”就这样,小多始终像女儿一样,勤勉孝奉着自己的公公、婆婆。
小多是个爱干净的人,她总是把公公、婆婆的衣物洗得干干净净,床铺、被褥收拾得利利索索。嫁到婆家28年来,小多身上穿的都是亲戚乡邻给的旧衣服,但她每年都会给公公、婆婆添新衣服,让他们穿得舒适、穿得体面。2002年夏天,小多的公公患上脑血栓,作为儿媳妇,小多不顾羞涩、不嫌脏臭,经常为公公擦洗身子、端屎接尿,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公公,直到公公6个月后去世。
眼下,小多的婆婆已经整整100岁了。小多丈夫的堂弟媳张小芳说:“谁会想到俺大娘能活100岁啊,都是托了小多的福!”每天早饭前,小多都会把洗脸水打好给婆婆端到跟前,让婆婆洗脸,帮婆婆梳头。这是小多坚持多年的“早课”。寒冬,简陋的屋子四处透风,为给婆婆取暖,小多每晚都会给婆婆换两次热水袋。炎夏,小多自己舍不得吹电扇,却专门给婆婆准备电扇,不让婆婆热着。10多年前,婆婆得了便秘,小多就在庭院里开了个小菜园,保证婆婆顿顿都能吃上新鲜蔬菜。为了让婆婆增加营养,小多还坚持每天早上为婆婆炖碗鸡蛋羹,变着样儿为婆婆改善生活。
“俺这半辈子没少受苦,也一直感受着人们给俺的温暖。俺一直相信,遇到困难只要咬牙挺过去,好日子就在前面等着呢!俺这一辈子无愧于关心和帮助我的任何一个人,俺的心里很幸福!”郭小多又开心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