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6月0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绣荣:母爱深深护幼儿

发布时间:2014-06-09 08:18:30  

记者 王东红

平舆县郭楼镇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张绣荣,用深深母爱护佑着一名四五岁的脑瘫幼儿到现在。十几年如一日,感动了所有的乡亲。

16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51岁的张绣荣在睡眠中隐隐约约听见外面有孩子忽高忽低的哭声。她急忙起床,拿着手电筒顺着哭声找寻,只见离家不远的茫茫雪地里,有一个破旧的柳条筐,一个孩子裹着一个被单躺在里面。孩子脸色乌紫、嗷嗷大哭,被单和孩子的衣服上已结冰。张绣荣急忙把孩子抱回家仔细检查,发现是个女孩儿,臀部烂了一大块肉。“真是作孽啊!”她一边叫醒丈夫去请医生,一边给孩子烧些盐水清洗烂肉。

此后的十几天里,为这个被人遗弃的孩子擦洗身体、清洗烂肉、拿药打针,张绣荣这个村小学代课教师忙得不得不向学校请了假。

在她精心呵护下,小女孩臀部的烂肉全部愈合,小脸蛋也日渐红润。但是,一天深夜,孩子突然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张绣荣急忙赶到村卫生所,初步诊断,孩子患有癫痫。过了几天,她背着孩子,赶到县医院详细检查。经诊断,孩子患的是先天性脑瘫。医生明确告诉张绣荣,治疗效果微乎其微。

这可怎么办呢?孩子被亲生父母遗弃够可怜了,可是自家两个孩子、80多岁的公婆、自己的老娘、家里10多亩责任田……忙孩子哪能忙得过来呀?更有乡邻劝说:“这孩子又傻又残,你也一把年纪了,家里负担又重,哪里拖累得起,丢了算了。”乡邻们左说右劝,张绣荣想了又想,含泪对大家说:“孩子再赖,也是一条命啊!我豁出去也得让她活下来。”她给孩子起了“王托”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

张绣荣的时间和生活因为小王托变得紧张、艰辛,充实而又漫长起来。每天上完课,张绣荣便匆忙赶回家照顾小王托。做好饭,张绣荣总是先喂王托。王托大小便失禁,她每天为王托换洗的衣服得有五六件。每天夜晚,批改完作业,张绣荣就开始为王托按摩。为了医治好王托的病,张绣荣一有时间就收集、钻研医学书籍,渐渐掌握了许多药理知识。她每晚都和小王托睡在一起,床头特意放着一个纸盒,里面装满王托吃的药,每种药的药性、用法、用量,她都一一牢记在心。孩子不会说话,但通过观察肢体动作,张绣荣就能知道孩子的需求。

精心照料,换来了小王托奇迹般好转。她从一直只能躺在床上,四肢僵硬、身体瘦弱、常流口水、屡犯癫痫的状态好转到不再流口水、癫痫偶尔发作一次、右手能抓东西、自己也能坐了。

张绣荣和丈夫特意给王托制作了一个轮椅。小王托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转,她会哼哼着要求妈妈给她讲故事,还会突然间喊“妈妈”、“爸爸”了,这让张绣荣惊喜得泪流满面。

不管哪家医院,只要听说能治疗脑瘫,张绣荣就会带着王托上门求医。几年间,她十几次奔走在北京、郑州、开封等地的大医院间,花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丈夫外出打工,尽量多挣些钱用在王托身上,一双儿女先后毕业在外打工,挣到钱后也都寄回家,叮嘱爸、妈给可怜的妹妹治病。

王托的成长日子就是求医的日子。漫漫寻医路,啥药有效、不管多贵,张绣荣都会给王托买。但是,为了节省旅途费用,她常睡在车站的候车室,一个烧饼、一根葱就是一顿饭。什么苦、什么累都可以吃,但是每一次“脑瘫难以治愈”的求医残酷结论总是沉重打击着张绣荣。

现在,年逾花甲的张绣荣早已退休,常年把现在100多斤重的王托大小便、抱着她坐轮椅、给她按摩,已是患了类风湿的张绣荣力不从心的事情了。可是,这个伟大的母亲仍痴心一片:王托的病一定能治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